2025年4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明确将“加快汽车芯片标准制修订”作为年度核心任务之一。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汽车芯片产业正式迈入标准化引领的新阶段,旨在通过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标准体系,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文件,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将围绕“健全标准体系、提升标准质效、强化实施应用”三大方向展开。其中,汽车芯片标准制修订被列为重点领域,旨在解决当前汽车芯片标准缺失、技术路线受制于人等问题。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指出,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进程加速,汽车芯片已成为产业创新的核心部件,其标准化建设对保障产业链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芯片标准制修订的四大方向
- 基础通用标准完善
- 制定汽车芯片环境及可靠性通用规范,明确芯片在高温、低温、高湿度、强振动等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指标。
- 完善信息安全标准,覆盖芯片设计、生产、数据传输等全生命周期,构建严密的安全防护体系。
- 建立一致性检验标准,确保不同厂商芯片在性能、接口、尺寸等方面符合统一规范,降低车企选型适配成本。
- 重点产品标准落地
- 推动安全芯片、电动汽车用功率驱动芯片等标准发布实施,为关键部件的市场准入提供依据。
- 完成智能座舱计算芯片、卫星定位芯片、红外热成像芯片、底盘控制芯片等标准的审查报批,加速智能驾驶核心部件的标准化进程。
- 前瞻技术标准预研
- 加快控制芯片、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等产品标准研制,满足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场景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
- 开展车用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标准预研,引领技术融合应用。
- 国际标准对接
- 提升汽车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实现国际标准转化率达85%以上。
- 推进汽车芯片标准外文版编译工作,助力国产芯片“走出去”。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邹广才指出,联盟已参与起草《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草案)》,并计划发布14项团体标准。他强调:“标准缺失曾导致车企选型成本高企,国产芯片在软件生态上仍需追赶。此次标准制定将加速产业链自主可控。”
北京、武汉等地已率先实施L3级自动驾驶法规,为全国立法提供模板。企业方面,芯擎科技7nm“星辰一号”芯片计划2026年量产,地平线征程5市占率达5.5%,华为昇腾610在智能座舱领域逐步渗透。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亦加速自研芯片布局。
工信部提出“三步走”策略:短期通过补贴和试点项目鼓励国产芯片应用;中期构建全产业链生态;长期降低对外依存度。随着2025年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的制定,中国有望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中占据更主动地位,重塑产业格局。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