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间,雷军通过微博宣布,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手机系统级芯片(SoC)正式命名为”玄戒O1″,预计将于5月下旬正式亮相。
同日,小米汽车销量数据成为舆论焦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提供的上险数据显示,第16周至第19周(4月14日至5月11日),小米汽车连续三周交付量呈现环比下降态势:周销量从0.72万辆逐周递减至0.52万辆,其中主力车型SU7的周交付量也从0.67万辆降至0.47万辆。这一数据走势与小米汽车自3月29日”爆燃事故”后的销量曲线形成呼应,呈现”V型”波动特征。
针对市场传言,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通过微博作出正式回应。他强调:”汽车消费具有显著周期性特征,节假日前后市场需求向文旅领域转移属行业常态。”
为佐证观点,王化援引中汽协数据指出,2024年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实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速,传统季节性波动规律已被打破。其贴出的汽车之家、懂车帝等平台数据显示,在10万元以上轿车细分市场,小米SU7以28,585辆成绩蝉联4月销冠,但相较3月的29,244辆确实出现2.31%的环比回落。
在造车新势力阵营中,小鹏、蔚来、零跑等品牌4月交付量均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与小米的环比下降形成对比。
小米汽车披露数据显示,自2023年4月启动交付以来,其月度交付量首次出现回落,结束此前连续突破万辆、两万辆的攀升态势。
截至5月15日港股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报收50.15港元,总市值维持1.3万亿港元量级。市场分析认为,尽管汽车业务短期波动引发讨论,但芯片领域的重大突破与智能生态布局或将成为支撑估值的新支点。
玄戒O1若采用最新制程工艺(如台积电4nm或3nm),意味着小米已具备从架构设计到流片量产的全流程能力。相较于2017年昙花一现的澎湃S1(28nm制程),此次技术跃迁需攻克先进制程合作、IP核授权、EDA工具链适配等难题。尤其在手机SoC功耗控制、AI算力集成等关键领域,若能达到旗舰级性能(如对标骁龙8 Gen3),将证明小米在芯片设计领域完成从“能用”到“好用”的质变。
自研芯片是冲击高端市场的“入场券”。苹果、华为的案例表明,软硬件深度协同可提升20%-30%的系统能效。
玄戒O1若能在小米15S Pro上实现影像处理、电池管理、AI调度等场景的定制优化,将助力小米在6000元以上价位段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结合此前发布的澎湃P2快充芯片、G1电池管理芯片,小米正逐步形成“SoC+周边芯片”的完整技术矩阵。
在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自研芯片是规避“卡脖子”风险的关键举措。
玄戒O1如能成功推出,可能会使小米成为继华为之后第二家具备手机SoC自研能力的中国厂商。这不仅减少对高通等供应商的依赖,更在5G基带、NPU等核心模块上掌握自主权,为未来应对技术封锁提供缓冲空间。
人们总拿华为和小米对比,华为的智能生态圈在业内是很令人艳羡的,而现在雷军大概也要走这样的路数,结合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玄戒O1有望成为连接手机、汽车、IoT设备的“超级大脑”。统一架构的芯片平台可降低跨设备协同的开发成本,例如实现算力共享、数据无缝流转等功能。若未来玄戒芯片延伸至小米汽车,将形成“芯片-操作系统-终端”的垂直整合优势。
但按小米在“芯片”上的技术和积累,困难不是一般的小,首先是技术的验证成本,即使小米现在这个算是二代的芯片,也难免于良率爬坡、功耗优化等问题,需警惕“首发即翻车”风险,所以我认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必然会由消费者买单。
其次是生态壁垒和成本压力,自研芯片需配套开发工具链(如ISP调试、AI模型部署),开发者适配成本可能影响生态建设,这个需要时间去做适配,若销量不及预期,将加剧盈利压力。
不管怎么说,多一个巨头下场做“中国芯”,总归还是好事。
起码,可以印证一个趋势,在半导体产业,后来者通过“短链突破”(从周边芯片切入)到“长链攻坚”(SoC主芯片)的路径是可行的。
而这其实也是为OPPO、vivo等厂商提供了参考样本,也可能倒逼高通、联发科加速技术开放(如RISC-V架构授权),推动行业形成“自研+合作”的多元格局。
玄戒O1的真正价值,或者不在于参数对标,而在于证明中国厂商在芯片设计领域已具备持续迭代的能力——这才是打破“科技无根”魔咒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自立自强的关键底座。
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