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original-tag">原创</span>小米造芯,难凉热血

原创小米造芯,难凉热血

5月15日晚间,雷军通过微博宣布,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手机系统级芯片(SoC)正式命名为"玄戒O1",预计将于5月下旬正式亮相。

同日,小米汽车销量数据成为舆论焦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提供的上险数据显示,第16周至第19周(4月14日至5月11日),小米汽车连续三周交付量呈现环比下降态势:周销量从0.72万辆逐周递减至0.52万辆,其中主力车型SU7的周交付量也从0.67万辆降至0.47万辆。这一数据走势与小米汽车自3月29日"爆燃事故"后的销量曲线形成呼应,呈现"V型"波动特征。

针对市场传言,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通过微博作出正式回应。他强调:"汽车消费具有显著周期性特征,节假日前后市场需求向文旅领域转移属行业常态。"

为佐证观点,王化援引中汽协数据指出,2024年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实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速,传统季节性波动规律已被打破。其贴出的汽车之家、懂车帝等平台数据显示,在10万元以上轿车细分市场,小米SU7以28,585辆成绩蝉联4月销冠,但相较3月的29,244辆确实出现2.31%的环比回落。

在造车新势力阵营中,小鹏、蔚来、零跑等品牌4月交付量均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与小米的环比下降形成对比。

小米汽车披露数据显示,自2023年4月启动交付以来,其月度交付量首次出现回落,结束此前连续突破万辆、两万辆的攀升态势。

截至5月15日港股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报收50.15港元,总市值维持1.3万亿港元量级。市场分析认为,尽管汽车业务短期波动引发讨论,但芯片领域的重大突破与智能生态布局或将成为支撑估值的新支点。

玄戒O1若采用最新制程工艺(如台积电4nm或3nm),意味着小米已具备从架构设计到流片量产的全流程能力。相较于2017年昙花一现的澎湃S1(28nm制程),此次技术跃迁需攻克先进制程合作、IP核授权、EDA工具链适配等难题。尤其在手机SoC功耗控制、AI算力集成等关键领域,若能达到旗舰级性能(如对标骁龙8 Gen3),将证明小米在芯片设计领域完成从“能用”到“好用”的质变。

自研芯片是冲击高端市场的“入场券”。苹果、华为的案例表明,软硬件深度协同可提升20%-30%的系统能效。

玄戒O1若能在小米15S Pro上实现影像处理、电池管理、AI调度等场景的定制优化,将助力小米在6000元以上价位段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结合此前发布的澎湃P2快充芯片、G1电池管理芯片,小米正逐步形成“SoC+周边芯片”的完整技术矩阵。

在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自研芯片是规避“卡脖子”风险的关键举措。

玄戒O1如能成功推出,可能会使小米成为继华为之后第二家具备手机SoC自研能力的中国厂商。这不仅减少对高通等供应商的依赖,更在5G基带、NPU等核心模块上掌握自主权,为未来应对技术封锁提供缓冲空间。

人们总拿华为和小米对比,华为的智能生态圈在业内是很令人艳羡的,而现在雷军大概也要走这样的路数,结合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玄戒O1有望成为连接手机、汽车、IoT设备的“超级大脑”。统一架构的芯片平台可降低跨设备协同的开发成本,例如实现算力共享、数据无缝流转等功能。若未来玄戒芯片延伸至小米汽车,将形成“芯片-操作系统-终端”的垂直整合优势。

但按小米在“芯片”上的技术和积累,困难不是一般的小,首先是技术的验证成本,即使小米现在这个算是二代的芯片,也难免于良率爬坡、功耗优化等问题,需警惕“首发即翻车”风险,所以我认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必然会由消费者买单。

其次是生态壁垒和成本压力,自研芯片需配套开发工具链(如ISP调试、AI模型部署),开发者适配成本可能影响生态建设,这个需要时间去做适配,若销量不及预期,将加剧盈利压力。

不管怎么说,多一个巨头下场做“中国芯”,总归还是好事。

起码,可以印证一个趋势,在半导体产业,后来者通过“短链突破”(从周边芯片切入)到“长链攻坚”(SoC主芯片)的路径是可行的。

而这其实也是为OPPO、vivo等厂商提供了参考样本,也可能倒逼高通、联发科加速技术开放(如RISC-V架构授权),推动行业形成“自研+合作”的多元格局。

玄戒O1的真正价值,或者不在于参数对标,而在于证明中国厂商在芯片设计领域已具备持续迭代的能力——这才是打破“科技无根”魔咒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自立自强的关键底座。

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 芯片及半导体

    荷兰半导体巨头牵手零跑,在华设6大研发中心

    32度域报道/ 7月2日,全球知名车规芯片供应商恩智浦在大连举办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活动。围绕“本土化创新”与“智能化技术落地”两大核心主题,恩智浦正式对外公布了其在华战略升级及汽车电子领域的最新布局,展示了其深耕中国市场、加速智能化转型的坚定决心。

    恩智浦的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的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06年从飞利浦分拆独立,成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之一。自198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恩智浦便与中国汽车工业共同成长,见证了行业的每一次飞跃。如今,中国已成为恩智浦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占据了其三分之一的销售额。

    “以前,海外企业往往将中国视为方案发布的场地,方案和车型与欧美市场存在明显的时间差。”恩智浦半导体全球市场与销售副总裁、大中华区汽车电子总经理刘芳在开放日上表示,“但疫情之后,海外主机厂、方案商及生态环境开始更加关注中国市场的变化。中国的快速变化、弹性、开放与包容、创新以及大胆尝试,已经让全世界震惊。”

    面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变化,恩智浦如何快速应对客户需求?答案是“更深入地推进本土化”。今年1月1日,恩智浦对中国区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成立了中国事业部,进一步整合了本地销售、研发、运营、质量、技术支持等部门,旨在以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好的产品力服务中国客户。

    目前,恩智浦在中国拥有6000名员工、1600名工程师、6个研发中心,并在14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其全球最大的后端装配和测试工厂也设立在中国,充分体现了恩智浦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截至目前,恩智浦中国工程团队已完成200多种产品的定义、设计与开发,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为恩智浦贡献了约18%的营收。

    “中国市场不仅是一个有长足进展的市场,更代表了全球领先的汽车技术。”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补充道,“中国工业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8%,汽车市场更是达到10%以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在大连的媒体开放日上,恩智浦还与多位合作伙伴正式宣布了合作项目。例如,与零跑汽车共同宣布,零跑汽车全新的LEAP 3.5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中采用恩智浦S32K388,以进一步升级其中央域控集成;与深蓝汽车续签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协议,与长城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并设立联合创新实验室等。

    恩智浦官方披露,当前其已服务中国超过6000家的客户、合作伙伴和生态系统。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户群体,恩智浦如何保证一款产品适配多家企业,并快速应对中国客户的需求?

    在恩智浦的产品定义中,“可扩展性”和“成本低”是两大核心特性。去年发布的软件定义平台CoreRide便是典型案例。CoreRide是恩智浦为推动规模化创新而设计的平台软件,以恩智浦的硬件为基础,添加软件和中间件,提供经过完整系统级验证的软件解决方案。

    “因为每家企业的需求不同,就不会有一刀切一体适用的统一方案。”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高级模拟与汽车嵌入式系统业务总经理Jens Hinrichsen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可扩展的硬件平台来兼容不同的车型,并在硬件平台上叠加软件,以适用到不同的车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去定义这种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除了CoreRide平台,恩智浦还带来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市场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核心芯片与平台技术方面,S32R47雷达处理器支持3倍天线处理能力,为L4级自动驾驶提供硬件基础;Ranger 5 UWB凭借可扩展硅设计适配车钥匙、无感进入等多场景应用;eIQ工具包针对边缘计算优化AI模型,搭配S32系列高能效NPU实现实时处理;TTTech Auto MotionWise作为安全关键中间件,实现软件架构可扩展性。

    这些技术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快速迭代、成本敏感、AI集成需求迫切”的特点,也展示了恩智浦在智能化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

    今年6月,恩智浦完成了对TTTech Auto的收购,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软件领域的能力。TTTech Auto是CoreRide平台的早期软件合作伙伴,提供中间件解决方案,在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具有专长。

    “TTTech Auto对于我们的硬件解决方案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Jens Hinrichsen表示,“我们会把TTTech Auto作为恩智浦公司中的一个独立部门运营,其软件既可以和恩智浦的硬件集成,也可以和非恩智浦的硬件集成。同时,我们也会和更多的软件伙伴合作,围绕着TTTech Auto的软件来优化我们的硬件。”

    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和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恩智浦如何深化本地制造与研发合作?Jens Hinrichsen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会进一步加强本土化制造。在天津,我们有一个非常先进的封测工厂,是恩智浦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对于晶圆,我们会和晶圆代工厂合作,包括台积电南京厂和中芯国际等。”

    同时,恩智浦也在不断扩大本土研发中心的规模,提供应用的支持、质量方面的支持、客户的支持和技术支持等。“我们在中国有庞大的工程和销售团队,中国的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方式当中。”Jens Hinrichsen表示,“随着中国事业部的成立,我们将为中国的本土团队更多的赋能,让他们能够像中国的本地公司一样快速敏捷地进行创新。”

    在谈到未来规划时,Jens Hinrichsen透露了恩智浦在晶圆制造方面的战略调整:“整合8英寸晶圆厂的决定是恩智浦混合制造战略的一部分,该战略还包括在先进和传统制程节点上投资12英寸晶圆厂。这是半导体行业非常自然的演进和变化,因为我们要追求规模经济。”

    对于功能安全领域的新趋势,Jens Hinrichsen也表达了乐观态度:“功能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我看到一种非常聪明的功能安全定义方式,即根据用例的不同在系统层面或应用层面进行定义。这样可以节省硬件开发的时间,并快速实施最高级别的功能安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2025年7月8日
    044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