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original-tag">原创</span>小米造芯,难凉热血

原创小米造芯,难凉热血

5月15日晚间,雷军通过微博宣布,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手机系统级芯片(SoC)正式命名为"玄戒O1",预计将于5月下旬正式亮相。

同日,小米汽车销量数据成为舆论焦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提供的上险数据显示,第16周至第19周(4月14日至5月11日),小米汽车连续三周交付量呈现环比下降态势:周销量从0.72万辆逐周递减至0.52万辆,其中主力车型SU7的周交付量也从0.67万辆降至0.47万辆。这一数据走势与小米汽车自3月29日"爆燃事故"后的销量曲线形成呼应,呈现"V型"波动特征。

针对市场传言,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通过微博作出正式回应。他强调:"汽车消费具有显著周期性特征,节假日前后市场需求向文旅领域转移属行业常态。"

为佐证观点,王化援引中汽协数据指出,2024年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实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速,传统季节性波动规律已被打破。其贴出的汽车之家、懂车帝等平台数据显示,在10万元以上轿车细分市场,小米SU7以28,585辆成绩蝉联4月销冠,但相较3月的29,244辆确实出现2.31%的环比回落。

在造车新势力阵营中,小鹏、蔚来、零跑等品牌4月交付量均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与小米的环比下降形成对比。

小米汽车披露数据显示,自2023年4月启动交付以来,其月度交付量首次出现回落,结束此前连续突破万辆、两万辆的攀升态势。

截至5月15日港股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报收50.15港元,总市值维持1.3万亿港元量级。市场分析认为,尽管汽车业务短期波动引发讨论,但芯片领域的重大突破与智能生态布局或将成为支撑估值的新支点。

玄戒O1若采用最新制程工艺(如台积电4nm或3nm),意味着小米已具备从架构设计到流片量产的全流程能力。相较于2017年昙花一现的澎湃S1(28nm制程),此次技术跃迁需攻克先进制程合作、IP核授权、EDA工具链适配等难题。尤其在手机SoC功耗控制、AI算力集成等关键领域,若能达到旗舰级性能(如对标骁龙8 Gen3),将证明小米在芯片设计领域完成从“能用”到“好用”的质变。

自研芯片是冲击高端市场的“入场券”。苹果、华为的案例表明,软硬件深度协同可提升20%-30%的系统能效。

玄戒O1若能在小米15S Pro上实现影像处理、电池管理、AI调度等场景的定制优化,将助力小米在6000元以上价位段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结合此前发布的澎湃P2快充芯片、G1电池管理芯片,小米正逐步形成“SoC+周边芯片”的完整技术矩阵。

在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自研芯片是规避“卡脖子”风险的关键举措。

玄戒O1如能成功推出,可能会使小米成为继华为之后第二家具备手机SoC自研能力的中国厂商。这不仅减少对高通等供应商的依赖,更在5G基带、NPU等核心模块上掌握自主权,为未来应对技术封锁提供缓冲空间。

人们总拿华为和小米对比,华为的智能生态圈在业内是很令人艳羡的,而现在雷军大概也要走这样的路数,结合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玄戒O1有望成为连接手机、汽车、IoT设备的“超级大脑”。统一架构的芯片平台可降低跨设备协同的开发成本,例如实现算力共享、数据无缝流转等功能。若未来玄戒芯片延伸至小米汽车,将形成“芯片-操作系统-终端”的垂直整合优势。

但按小米在“芯片”上的技术和积累,困难不是一般的小,首先是技术的验证成本,即使小米现在这个算是二代的芯片,也难免于良率爬坡、功耗优化等问题,需警惕“首发即翻车”风险,所以我认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必然会由消费者买单。

其次是生态壁垒和成本压力,自研芯片需配套开发工具链(如ISP调试、AI模型部署),开发者适配成本可能影响生态建设,这个需要时间去做适配,若销量不及预期,将加剧盈利压力。

不管怎么说,多一个巨头下场做“中国芯”,总归还是好事。

起码,可以印证一个趋势,在半导体产业,后来者通过“短链突破”(从周边芯片切入)到“长链攻坚”(SoC主芯片)的路径是可行的。

而这其实也是为OPPO、vivo等厂商提供了参考样本,也可能倒逼高通、联发科加速技术开放(如RISC-V架构授权),推动行业形成“自研+合作”的多元格局。

玄戒O1的真正价值,或者不在于参数对标,而在于证明中国厂商在芯片设计领域已具备持续迭代的能力——这才是打破“科技无根”魔咒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自立自强的关键底座。

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 头条精选

    境外生产芯片可能故意留“后门”!国安部公开曝光

    在如今高度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不仅关乎着个人隐私、企业秘密,甚至影响着国家安全。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设计或恶意植入的技术后门,可能成为失泄密的导火索。

    看不见的“电子间谍”和“定时炸弹”

    技术后门通常指绕过正常的安全检查机制,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方法。技术后门的设计初衷是方便开发者进行调试和修改漏洞,但如果未及时删除,被恶意攻击者利用,就会变成安全风险,可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访问系统、获取敏感信息。

    ——恶意自带:设备里的“内鬼”。一些境外生产的芯片、智能设备或者软件可能在设计制造阶段就被故意预埋了“后门”,厂商可以通过特定信号对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如自动开启摄像头、麦克风,或命令后台自动收集指定数据并回传。

    ——后期破解:黑暗中的“眼睛”。个别厂家为方便后期维修维护,出厂时设置了允许远程访问的“后门”。这本是售后服务功能,但如果管理不善或被第三方恶意破解,这个“后门”就会在黑暗角落窥视窃取敏感信息数据。

    ——暗中植入:供应链中“投毒”。个别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软件更新渠道、污染开源代码库或在供应链环节篡改代码等方式,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植入“后门”,同样可以达到非法操控设备、窃取秘密的目的。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智能设备、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更事关国家安全。广大人民群众务必擦亮双眼、提高警惕,持续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防范抵御隐藏在暗处的“技术后门”窃密。重点涉密岗位可通过采用自主可控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避免境外软硬件后门风险。还可通过加强技术防护措施,如制定补丁策略、定期进行操作系统更新、定期检查设备日志、监控异常流量等方式,降低潜在技术后门安全风险。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公民和组织应当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做好针对网络间谍的安全防范和调查处置工作,如发现可疑行为,请及时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2025年7月21日
    032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