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会谈:我有一些看法

中美经贸会谈:我有一些看法

中美双方终于开展正式的会谈了。

是意料之中,也是形势所趋。

中美此次会谈能快速达成共识,核心原因是双方都感受到了‌“立竿见影的痛”‌。

美国那边,西海岸港口因中国的货船停摆而近乎瘫痪,关税也导致美国企业成本飙升,美国老百姓发现中国生产的日用品要么涨价,要么断货。资本市场(尤其是华尔街)对供应链断裂的恐慌蔓延,股票账户里的数字眼看着往下掉,逼得美国财长贝森特不得不放下身段谈和解。

中美经贸会谈:我有一些看法

而中国这边呢?高关税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门槛”,部分产业链面临外迁压力。那些个做外贸的老板们蹲在办公室天天算账:出口美国的产品被加了天价关税,利润直接砍半,厂子要么裁员,要么搬去东南亚。

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互害模式,让双方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正如有些人所言,‌“关税拉到禁止性水平后,谁都没法装睡”‌。

坦诚、深入、建设性的背后

这次会谈,提到几个关键词,我认为很有意思。我引用一下央广网报道中写到的:会谈氛围是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

什么叫做坦诚?这当然不是我们平素所想的虚话、套话。这里面的潜台词很明显,‌就是要双方彻底摊牌。

中方直接质问美方对“对等”关税的扭曲逻辑(例如中国出口袜子与美国半导体关税的“对等”是否合理)。

美方则试图将关税与所谓“公平贸易”挂钩,但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让步。

一位美国官员私下说:“我们原本想用关税逼中国让步,结果先扛不住的是自己的企业和选民。”这种被迫“交底”的背后,是美国国内经济压力的倒逼——物价涨了,选票可能就丢了。

那“深入”呢?这必然不能用话术一带而过,或者只是在那里扯皮扯半天浪费时间,官方报道称,这是双方会在某些问题提供出一些量化的数据,这使得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并不只停留在原则、表面上的分析。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钱和利益从来不会说谎,而数据就是钱的显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美国说“中国补贴企业导致不公平竞争”,中国反驳“美国农业补贴更过分”,这种口水战打到天荒地老也没结果。

数据的作用非常大。首先就是要狠狠地‌‌撕掉“正确”的遮羞布。‌

美国喜欢用“公平贸易”“国家安全”这些大词当挡箭牌,但数据会直接暴露谁在说真话,谁在找借口。在真实凛冽的数据面前,美方所谓的“道德牌”立刻失效。

其次,是‌把抽象问题变成数学题。‌

美指责中“占便宜”,但数据能把纠纷量化成具体金额,深入分析就能明确得知从社会、经济等方面,究竟是谁在占便宜。‌而且,数据是能看穿是谁在虚张声势?这个非常关键。

中国多数产业,其实都具备替代市场,这些市场并非美国“关税”所能要挟的,而美国一些企业却容易因组件涨价导致项目延期。等双方在关键数据上一一亮出,美方便会明白:用关税施压中国,会先砸了自己的脚。

‌说白了,数据就是谈判桌上的“测谎仪”和“计价器”。‌

没有数据,双方可以无限扯皮:“你伤害了我”“你才是罪魁祸首”;

有了数据,谈判就变成:“你让我损失了X,我让你损失了Y,咱们要么互相赔钱,要么各让一步停战”。

这也是为什么中美这次能快速达成谈话的原因——双方把关税造成的损失精确到美元、就业岗位和股价百分比,谁都不敢再装糊涂。就像两个人吵架时突然开始算账:“你掀桌子砸了我家电视值5000,我摔了你手机值8000,再闹下去咱俩都得赔钱,不如就此打住。”

数据让博弈从比谁嗓门大变成比谁算得清,这才是“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样子。

而“建设性”的本质,就更容易理解了。

美国财长贝森特的立场最能说明问题。他出身华尔街,深谙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贸易战可以打,但必须控制在不引发股市崩盘的范围内。这次谈判中,贝森特顶住国内强硬派压力,同意“先恢复贸易,再慢慢吵分歧”,本质上是为了稳住华尔街。

如果供应链再乱三个月,标普500至少跌10%,特朗普领导班子是要出大问题的。

但对中方而言,“建设性”不等于无原则妥协。就拿之前的事情来说,美方曾试图将关税问题与中国产业政策挂钩,要求中方削减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补贴,结果被直接拒绝。这种态度背后,是我们对核心利益的坚守——发展是绝不能拿来做交易的。

双方其实都在找平衡,美方想恢复贸易稳住经济,但又舍不得放弃打压我们的高科技产业的筹码;中方愿意暂时缓和矛盾,但绝不允许美方借关税问题对我们横加任何干涉。可谓是既要一边互相提防,一边还得先把生意做下去。

从贸易战到止损战

这次能快速谈出结果,还得“感谢”2018年那场贸易战。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美国的口号是“让制造业回家”。

五年后再看,美国超市里的中国商品没少,物价却涨了四分之一;中国工厂的订单确实少了,但转手就把生产线搬到了越南和墨西哥。

特朗普当年拿出“极限施压”的剧本,以为加关税就能逼我们屈服。他可能没算到,中国产的螺丝钉涨价后,美国农机企业组装一台拖拉机要多花数千美元;他更没想到,中国光伏企业被关税逼到墙角后,转头就把技术升级了,硬生生把成本压低了。

这场贸易战打到第三年,美国农民发现自己的大豆反而更难卖了——因为中国改从巴西进口,顺手帮巴西修了条直达港口的铁路。这些教训如今成了谈判双方的错题本,再打下去,谁也占不到便宜。

全球产业链早已长成了盘根错节的榕树林,硬要砍断几根树枝,只会让整棵树摇摇欲坠。就像疫情期间的芯片荒,美国车企因为缺芯停产,导致车价暴涨,二手车贩子反而成了最大赢家——这种荒唐局面谁都不想再经历一次。

所以,这次谈判最大的进步,就是美方终于承认“互害模式”玩不下去了。新设立的经贸磋商机制,本质上是个“紧急刹车按钮”。比如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激增触动了美国神经,过去可能直接加税,现在得先走磋商流程。这种机制未必能解决矛盾,但至少能防止突然掀桌子。

其实,现代化的经济型社会里,全球化产业链越是紧密,互相伤害的成本就越高,而这也恰好成了维持和平的安全带。

以苹果手机为例,它的摄像头芯片来自中国,组装在印度,最后卖到欧洲。如果中美真要硬脱钩,这部手机的成本会从799美元飙到1200美元,到时候别说普通消费者,连苹果自己都得裁员过冬。

这种恐惧便迫使两国不得不寻求妥协契机。

说在最后

中美都清楚,完全“脱钩”是伪命题。例如美国芯片巨头需要中国市场维持研发投入,中国新能源产业依赖美国技术标准认证。

‌以斗争求团结‌,中方反制关税展现的决心,是此次美方妥协的前提。没有前期的强硬,就没有后期的共识。

全球化之下,一个很明显的bug,就是我们既离不开彼此,又忍不住互相提防,未来,关税战或许是看似降温了,但科技战、金融战、标准制定权的争夺也必然会更加激烈。

在核武器阻止了热战的时代,经济相互依存成了防止大国冲突的新保险栓。当中国打喷嚏美国会感冒,美国发烧中国也得吃药,这种“疼痛共享机制”虽然不美好,但可能是维持和平最现实的工具。

#中美经贸 #关税

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百度网络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参考资料 | 央视网、央广网、玉渊潭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上一篇 2025年5月12日 21:01
下一篇 2025年5月13日 10:5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