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3月举办的“Windows 11 AI+PC与AI应用创新”峰会上,微软与英特尔宣布深化合作,共同推动AI PC生态规模化落地。此次合作不仅涵盖基于英特尔最新制程技术的硬件定制,更涉及操作系统、AI应用开发框架等全链路协同,标志着半导体代工市场格局可能迎来重大调整。
微软宣布,搭载英特尔第二代酷睿Ultra处理器的Surface Pro商用版与Surface Laptop商用版已正式发售。该处理器采用Intel 20A制程工艺,结合分离式模块设计与专用NPU单元,可提供38TOPS的AI算力,能效比较上代产品提升60%。微软同步推出Windows 11 AI+ PC品类,通过Recall功能(跨应用内容检索准确率92%)与Copilot Runtime开发框架(含12个核心AI API接口),加速AI应用在端侧的落地。
英特尔中国区技术总监孙峪透露,双方合作已延伸至芯片级协同创新。例如,通过OpenVINO工具套件优化超过500个AI模型,将典型AI任务的响应延迟从云端200ms压缩至端侧20ms以内。联想、华硕、戴尔等OEM厂商亦同步推出基于该平台的AI PC产品,覆盖企业办公、创意生产等场景。
英特尔在4月30日的晶圆代工业务会议上确认,其最先进的18A制程(1.8纳米级)已进入风险试产阶段,预计2025年内量产。该工艺首次集成RibbonFET全环绕栅极晶体管与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并衍生出两个版本:
- 18A-P:针对高性能计算优化,兼容现有设计规则,已启动小批量生产;
- 18A-PT:结合Foveros Direct 3D封装技术,支持芯片垂直堆叠,混合键合间距小于5微米。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已与微软签署基于18A工艺的代工合同,首批产品为Azure Maia AI加速器及Cobalt 100 CPU服务器芯片。此外,英特尔宣布采用18A的首家外部客户将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流片,但未披露具体名称。
据腾讯网5月9日报道,英特尔正与谷歌、英伟达就晶圆代工服务展开谈判。潜在合作方向包括:
- 谷歌:可能将其TPU(张量处理单元)订单转向英特尔18A工艺,以降低对台积电的依赖;
- 英伟达:2024年曾评估采用18A工艺代工游戏GPU,或进一步扩展至数据中心芯片。
若合作达成,英特尔代工业务将形成“微软+云服务巨头”的客户结构,挑战台积电、三星的垄断地位。市场研究机构IDC指出,AI PC市场预计2027年规模突破2000亿美元,而英特尔通过绑定微软生态,有望占据硬件底层入口。
随着英特尔18A工艺量产倒计时,半导体行业正从单纯制程竞赛转向“架构创新+生态协同”的复合竞争模式。微软的示范效应已引发谷歌、英伟达等巨头关注,若更多客户加入,全球代工市场或将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对于英特尔而言,能否在2025年兑现“四年五节点”路线图,将是其重返半导体产业主导权的关键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