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半导体行业权威分析机构KeyBanc Capital Markets最新报告及产业链动态,英特尔在先进制程工艺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其18A(1.8纳米级)制程的良率已从2025年第一季度的50%提升至第二季度的55%,并预计于第四季度达到70%的量产标准。这一进展不仅标志着英特尔在IDM 2.0战略下重构研发体系初见成效,更使其18A工艺在可靠性指标上超越三星当前2纳米制程(SF2)的约40%良率水平,形成对高端芯片制造市场的有力冲击。
技术层面,英特尔18A工艺的良率提升得益于两项核心创新:采用RibbonFET全环绕栅极(GAA)架构替代传统FinFET结构,通过3D堆叠晶体管设计实现更高的密度与性能;配合PowerVia背部供电技术,将电源线路转移至晶圆背面以优化信号传输效率。这两项技术协同作用,有效解决了先进制程中常见的漏电与热管理问题,为量产稳定性奠定基础。目前,首款基于18A工艺的移动CPU Panther Lake系列已进入流片验证阶段,计划于2025年底实现大规模量产(HVM),目标市场涵盖高性能笔记本及服务器领域。
对比行业主要竞争者,三星虽在2纳米制程中引入第三代GAA架构与BSPDN(背面供电网络)技术,但其SF2工艺因良率瓶颈导致量产进度滞后,难以满足高通、英伟达等客户对高端芯片的稳定供应需求。而台积电凭借成熟的N2(2纳米)工艺已实现约65%的良率,继续巩固其在先进制程领域的领先地位。不过,英特尔18A工艺的快速追赶仍被视为行业格局变动的重要信号——若其第四季度良率如期达标,将形成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推动制程技术加速向1.4纳米及以下节点演进。
从产业影响看,英特尔18A工艺的突破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其一,良率提升有助于缓解其自身产能压力,吸引AMD、高通等外部客户采用其代工服务,加速IDM模式向“内部产能+外部代工”的混合模式转型;其二,先进制程竞争力的恢复将增强英特尔在PC及数据中心市场的话语权,为其对抗ARM架构芯片的扩张提供技术支撑;其三,18A工艺的成功验证了RibbonFET与PowerVia的技术可行性,为2026年推进14A(1.4纳米)工艺奠定工程基础,形成“一代工艺、两代技术储备”的研发节奏。
当前,半导体行业正处于制程微缩与架构创新的双重变革期。英特尔18A工艺的良率突破虽未直接超越台积电,但其技术路径的清晰性与量产节奏的加速,已充分展现传统半导体巨头在先进制程领域的技术底蕴与转型决心。随着Panther Lake系列CPU的量产落地,英特尔有望在高端芯片市场重塑竞争格局,而三星则需加快解决2纳米制程的良率与可靠性问题,以避免在下一代技术节点中进一步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