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 OpenAI 的每一次动作都堪称“王炸”。
但这个被视为AI领域“领头羊”的巨头,其光鲜亮丽的背后,却始终缠绕着非营利初心与巨额商业资本之间的巨大撕裂。
当全球都在猜测它将如何平衡这对矛盾时,一场与“老大哥”微软的惊天协议缺落地了。
当地时间9月12日,OpenAI宣布与最大金主微软签署了一份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MOU),计划将其营利部门转型为公益公司(PBC),估值或狂飙至1000亿美元(约7121亿元人民币)以上!
消息一出,全球瞩目。
人们不禁要问,这场资本与理想的双人舞,最终将跳向何方?
在这场由美国科技巨头主导的AI军备竞赛中,新的技术壁垒是否正在悄然筑起?
1. 理想向资本妥协?
OpenAI的诞生,自带乌托邦色彩。
其创立初衷是为确保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而非成为少数公司攫取利润的工具。
因此,它最初采用了非营利组织的结构。
不过,AI研发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兽”。
天价的算力成本、顶尖人才的天价薪酬,很快让OpenAI的理想主义难以为继。
为了活下去,它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成立了营利性子公司以吸引外部投资,微软的百亿美金巨资正是在此时注入。
此举一度被外界诟病为“背离初心”。
但事实证明,正是微软的资本和算力支持,催生了ChatGPT的横空出世,拉开了全球AI竞赛的序幕。
如今,转型为公益公司(PBC),被看作是OpenAI在“理想”与“资本”之间找到的一条新出路。PBC结构允许公司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也能为股东创造利润,这似乎完美契合了OpenAI“安全地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使命。
董事会主席布雷特・泰勒强调,非营利组织将继续存在并保持控制权。
这真的意味着初心不变吗?抑或只是一层精致的“公益”面纱,掩盖其加速商业化的实质?
2. 微软要的是绝对掌控
明眼人都看得出,在这盘棋局中,微软才是那个真正的“棋手”。
从最初的投资到如今深度绑定,微软不仅获得了OpenAI技术的优先使用权,更是将其整个生态(如必应、Office全家桶)与OpenAI牢牢焊死,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市值一路飙升。
此次协议,表面上是OpenAI为自身发展谋求出路,实则最大程度地符合微软的战略利益。
按照我的理解,大致上可以分为几个要点:
其一,扫清上市障碍:PBC结构为OpenAI未来独立上市铺平了道路。一旦成功上市,微软早期的天价投资将获得难以想象的回报,这笔买卖堪称本世纪最成功的风投之一。
其二,加固技术护城河:通过这份协议,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延长。这意味着,在最前沿的AI技术领域,微软将继续保持对谷歌、Meta等竞争对手的压倒性优势。
其三,定义游戏规则:估值千亿美元,这不仅是市场对OpenAI的定价,更是微软和华尔街在向世界宣告AI领域的规则和定价权,由他们说了算。
3. 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OpenAI与微软的强强联合,在人工智能这一战略高地之上,又一次拉高了技术壁垒。
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对华进行封锁遏制,已是公开的秘密。
从芯片断供到算法限制,手段层出不穷。如今,美国最具代表性的AI巨头与最具实力的科技巨头完成深度绑定,无疑将进一步扩大其在AI领域的领先优势。
这相当于在AI的“军备竞赛”中,对方不仅拥有了最先进的“武器”,还牢牢掌控了“武器”的研发和生产链条。
这对于正在奋力追赶的中国AI产业来说,还是略为阻滞的。
但它也再次证明了,核心技术的突破,绝不能指望他人的施舍与开放,必须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的AI企业们,需要更多的“自主研发”的坚持,在大模型、算法、算力等关键领域加速自主创新,才能在这场决定未来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对于全球AI格局而言,一个更加强大的“微软-OpenAI”联盟已然形成,技术鸿沟或将进一步拉大。
这场由美国巨头主导的AI盛宴,我们是被动观望,还是奋起直追,自力更生?
答案,不言而喻。
未来的战场,仍然硝烟弥漫。
本文作者 | 七七爱吹牛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