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original-tag">原创</span>台积电硬刚美国!警告关税或致1650亿投资泡汤

原创台积电硬刚美国!警告关税或致1650亿投资泡汤

据台湾《中国时报》5月24日报道,台积电美国子公司近日向美国商务部递交意见信,就半导体政策提出意见。信中披露三大核心诉求:

  • 历史承诺与扩产规划:强调自1998年赴美设厂以来持续贡献就业,未来10年将大幅扩大亚利桑那州产能,月产能最终目标超10万片晶圆。
  • 千亿美元投资蓝图:宣布将在美投资1650亿美元,建设6座先进制程晶圆厂、2座封装厂及1座研发中心,称其为“美国史上最大境外单笔投资”,助力半导体本土化战略。
  • 关税豁免诉求:明确要求美国政府豁免已承诺投资企业免受关税及进口管制冲击,直言“美国供应链缺乏关键材料与设备替代方案”,若政策损害投资计划,将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威胁投资可行性。

台媒解读称,此为台积电对美关税政策“最强烈回应”,直指华盛顿若强行加税,恐导致其取消投资。据《工商时报》测算,该项目将撬动2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效应,建厂期间直接创造4万个建筑岗位,全面投产后新增数万个半导体产业职位。

我认为台积电此次对美商务部的强硬表态,可从三个维度去做一些解读:

第一,是商业博弈。

台积电以1650亿美元投资计划为筹码,实质是向美国政府发起"成本倒逼"。其核心逻辑在于:美国推动半导体本土化的初衷是保障供应链安全,但若对进口原材料和设备加征关税,将直接推高台积电美国工厂的生产成本。

根据半导体行业规律,晶圆厂每增加10%的制造成本,需通过产品涨价15%才能维持利润率。

这种成本传导最终将削弱美国芯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振兴本土制造"的初衷背道而驰。台积电通过量化投资规模(带动2000亿美元间接效益、创造4万就业岗位)和产能承诺(月产10万片晶圆),构建起"政策伤害投资-投资影响就业-就业牵动选票"的连锁反应链,精准击中美国政策制定者的痛点。

第二,是供应链依赖的困境。

台积电直言"美国无替代品"的供应链现实,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正好暴露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深度相互依赖。以EUV光刻机为例,ASML占据全球大部分市场,其核心镜头由德国蔡司独家供应;高端蚀刻设备被美国应用材料、泛林集团垄断。

这种全球化分工格局使得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实现"技术脱钩"面临两难:强行本土化将面临供应链断档风险,但维持现状又难以摆脱对东亚技术的依赖。

台积电的这个警告实质是提醒美国政策制定者,半导体产业不是简单的"组装工厂迁移",而是需要整个生态体系的支撑,这需要数十年积累而非资本投入就能解决。

第三,地缘政治。

作为台湾硬科技"巨头"企业,台积电的每一次海外扩张都裹挟着复杂的政治意涵。其赴美设厂既是应对中美科技战的避险策略,也是台湾某些人的政治筹码。但现在美国要求技术透明化与台湾希望保持战略模糊之间存在张力,敏感性和考验才刚刚开始。

台积电此次强硬表态,某种程度上也是向台湾岛内释放信号——在商言商,不会因政治因素牺牲股东利益。这种商业理性与政治现实的撕扯,在英特尔亚利桑那厂员工公开反对工会化、三星得州工厂遭遇社区环保诉讼等事件中均有体现,似乎也预示着半导体本土化进程将充满博弈。

当然了,这类博弈可能会走向"有条件妥协"——美国或对已承诺投资的企业实施关税豁免清单,同时通过《芯片法案》补贴弥补成本差额;台积电则需在技术转移、数据共享等敏感领域做出让步。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从"效率优先"的全球化模式,转向"安全优先"的区域化布局,这种转变将重塑未来十年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

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封面图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 头条精选

    境外生产芯片可能故意留“后门”!国安部公开曝光

    在如今高度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不仅关乎着个人隐私、企业秘密,甚至影响着国家安全。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设计或恶意植入的技术后门,可能成为失泄密的导火索。

    看不见的“电子间谍”和“定时炸弹”

    技术后门通常指绕过正常的安全检查机制,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方法。技术后门的设计初衷是方便开发者进行调试和修改漏洞,但如果未及时删除,被恶意攻击者利用,就会变成安全风险,可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访问系统、获取敏感信息。

    ——恶意自带:设备里的“内鬼”。一些境外生产的芯片、智能设备或者软件可能在设计制造阶段就被故意预埋了“后门”,厂商可以通过特定信号对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如自动开启摄像头、麦克风,或命令后台自动收集指定数据并回传。

    ——后期破解:黑暗中的“眼睛”。个别厂家为方便后期维修维护,出厂时设置了允许远程访问的“后门”。这本是售后服务功能,但如果管理不善或被第三方恶意破解,这个“后门”就会在黑暗角落窥视窃取敏感信息数据。

    ——暗中植入:供应链中“投毒”。个别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软件更新渠道、污染开源代码库或在供应链环节篡改代码等方式,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植入“后门”,同样可以达到非法操控设备、窃取秘密的目的。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智能设备、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更事关国家安全。广大人民群众务必擦亮双眼、提高警惕,持续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防范抵御隐藏在暗处的“技术后门”窃密。重点涉密岗位可通过采用自主可控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避免境外软硬件后门风险。还可通过加强技术防护措施,如制定补丁策略、定期进行操作系统更新、定期检查设备日志、监控异常流量等方式,降低潜在技术后门安全风险。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公民和组织应当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做好针对网络间谍的安全防范和调查处置工作,如发现可疑行为,请及时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2025年7月21日
    031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