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original-tag">原创</span>50亿美金!黄仁勋谋划英特尔,整个硅谷都惊了!

原创50亿美金!黄仁勋谋划英特尔,整个硅谷都惊了!

刚刚,全球芯片行业迎来了一场史诗级地震。

英伟达宣布斥资50亿美元(约合355亿元人民币)入股英特尔,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超过4%的股权,一跃成为英特尔的重要股东。

消息一出,英特尔股价应声暴涨近30%,创下历史单日最大涨幅。

这项震惊行业的合作据业内一些人士的说法,叫“天作之合”:英伟达出钱,英特尔出力。根据协议,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AI数据中心所需的x86架构CPU,未来还将推出集成英伟达GPU的系统级芯片。也就是说,未来的AI数据中心将采用英特尔专为英伟达定制的处理器,而个人电脑用户也将用上集成英伟达显卡的英特尔芯片。

曾经以“Intel Inside”口号统治计算时代的英特尔,近年来在AI浪潮中明显落后。

英特尔CEO陈立武在一份意外泄露的内部讲话中坦承:“我们在AI训练上追不上英伟达了,AI竞赛已经太晚了。”这位半导体巨头的新掌门人直言不讳地承认,英特尔已经跌出全球十大芯片公司之列。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伟达的如日中天。

凭借在AI计算领域的绝对统治力,英伟达市值已达到4.21万亿美元,将仅值1471亿美元的英特尔远远甩在身后。

据华尔街预测,英伟达今年销售额有望冲击2000亿美元,其单个季度的营收就可能超过英特尔全年收入。

两位CEO即将共同现身的网络直播发布会,预计将透露更多合作细节。

但实际如何,仍有待观望。

雪中送炭?趁火打劫?

慷慨地抛来了一条50亿美元的救命绳索,场面感人,充满了英雄相惜的浪漫情怀。

英伟达的帝国大厦,建立在两颗强大的基石之上:一是其横扫天下的GPU硬件,二是其几乎无法撼动的CUDA软件生态。

但无论其GPU多么强大,在数据中心里,它们依然需要围绕一颗强大的中央处理器(CPU)来工作。

过去,英伟达的两个主要CPU伙伴是AMD和它自己正在推动的Arm架构。但与AMD合作,无异于培养一个潜在的强大竞争对手;而全力推动Arm,则是一场需要耗费巨资和时间、颠覆整个x86生态的艰苦长征。

在这个关键时刻,英特尔出现了。

它的确陷入了困境,但它手中依然握着全球计算世界最核心的资产:那个无处不在、根深蒂固的x86生态系统。几乎所有的企业软件、数据中心应用,都是为x86架构所编写的。

这笔投资,对黄仁勋而言,简直是妙到毫巅的“活棋”。

它意味着英伟达无需再去艰难地推动生态迁移,而是直接用一笔“便宜”的投资,就将这个世界上最主流的CPU平台,从“潜在的对手”变成了“亲密的盟友”。

从此以后,无论未来的计算架构是x86还是Arm主导,英伟达都通过这笔投资,确保了自家GPU永远是坐在牌桌核心的主角。

它彻底杜绝了未来某一天,被CPU合作伙伴(无论是AMD还是英特尔本身)边缘化或“卡脖子”的风险。这步棋,从根本上化解了英伟达帝国最大的一个潜在战略隐患,将其核心业务的护城河拓宽到了一个几乎无可挑战的维度。

在商业世界里,任何财务投资都必不是无缘无故的。

以最小代价,锁定最大行业确定性的战略筹码,足以看见黄仁勋的野心。

曾经的英特尔,是硅谷的图腾,是技术霸权的象征。

但AI的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了一切规则。

当英伟达用GPU和CUDA生态砌起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时,英特尔发现自己竟成了那个在城外仰攻的迟来者。

它的GPU梦想在现实的铜墙铁壁上撞得头破血流,它最核心的CPU王座,也正被老对手AMD用更锐利的“Zen”之剑步步蚕食。

它就像一个身披重甲却行动迟缓的巨人,眼睁睁看着轻装上阵的对手们掠走了所有的荣耀与财富。

在这样的前所未有的绝境下,黄仁勋伸出的手,对英特尔而言,无异于一份不得不签的“城下之盟”。继续在GPU的正面战场烧钱死磕,结局很可能是在一场永无胜算的军备竞赛中被彻底拖垮。

于是,英特尔只有接受这样极其痛苦却又无法避免的选择:当不了制定规则的“王”,起码,也要成为新王朝里不可或缺的“公爵”吧?!

对外的宣称,至少还是有利的。

叫做“以市场换时间,以代工换空间”。

英特尔押上x86架构的王者号召力和庞大的客户信任,来换取两样最急需的东西:一是宝贵的喘息时间,二是通往未来的战略空间。

它接受了英伟达的“招安”,从一个挑战者转变为核心供应商,力求聚焦差异化生存。

而市场之所以对此有部分看好的趋势出现,其中更重要的是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英伟达同意使用英特尔的先进封装技术,或者这是陈立武的在这一交锋中所能获得的最高的胜利。他正不惜血本地重振英特尔的制造业,而有什么能比让全球AI霸主——英伟达——成为你制造能力的“代言人”更具说服力?

这为英特尔代工服务(IFS)送上了一个千金难买的“金字招牌”,约莫是为它将来从台积电口中夺食埋下了一个关键的伏笔。

英特尔正在用自己尚存的“肌肉记忆”——那些耗资千亿建立的晶圆厂和封装技术——为自己换取在AI时代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张船票。

如果再结合此前特朗普政府洽谈入股和软银的巨额投资来看,战略就更加清晰了。

某种程度上,以“积极”的一面去看这个事情,我们会发现,英特尔正在编织一张由政府权力、全球资本和产业巨头共同构建的“多重安全网”。

这张网的目的,就是为英特尔这台庞大的机器进行一场“不停机检修”式的史诗级转型,提供最充足的资金、最强大的政治背书和最稳定的市场需求。

英伟达的入股,是市场对英特尔剩余价值的最强认证。

至少,它还在挣扎一二,希望借此对外说,这家公司或许不再领先,但它还不会就此倒下,它依然是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

这和人们的“中年危机”没什么分别。

在彻底沉没与绝地求生之间,做出的最艰难,也最具历史意义的转身。

放下骄傲,拥抱现实,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活下去,也是为了等待下一个属于它的技术转折点。

影响全球芯片产业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权力联盟"的诞生。

还记得统治了PC时代三十年的“Wintel”联盟吗?

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加上英特尔的x86芯片,那个组合几乎等同于个人计算机的代名词。而今天,“NVIntel”或“CUDA-x86”联盟正在AI时代的数据中心里或者已经准备成形。

这标志着产业权力的历史性转移——从“软件操作系统+CPU”的旧范式,彻底转向“加速计算生态+CPU”的新范式。英伟达带来的不只是芯片,而是一整套包括CUDA软件、系统架构和开发生态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英特尔则贡献了其最核心的x86血脉。

正如我前面所说,既为活下去,也为未来做支持。

我认为他们的目的再明确不过了,就是要共同定义下一代AI计算的黄金标准,将竞争对手阻挡在城墙之外。

在这场巨人的握手中,最坐立难安的无疑是AMD。

多年来,AMD凭借卓越的Zen架构在CPU市场高歌猛进,又凭借Instinct系列GPU向英伟达的AI王座发起挑战,左右开弓,风光无限。

然而一夜之间,它发现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面夹击"的困境,在CPU战场上,它最大的竞争对手英特尔获得了英伟达的加持;在GPU和系统级解决方案上,它最强大的对手英伟达又与英特尔结盟。AMD曾经游刃有余的左右逢源战略空间被急剧压缩,不得不面对两大巨头协同作战的碾压之势。

而对于整个Arm架构阵营来说,这个消息带来的则是复杂的挑战。

尽管英伟达嘴上说着“不影响与Arm的关系”,但行动胜于雄辩。当英伟达选择深度拥抱x86,客观上必然减缓整个行业向Arm架构迁移的速度和决心。对于那些全力押注Arm架构的厂商(如Ampere、亚马逊的Graviton等)而言,它们现在面临的不再只是技术上的竞争,更要对抗一个正在形成的“CUDA-x86”生态联盟的巨大引力。

它们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证明Arm架构在性能、能效和总拥有成本上具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才可能打破这个即将形成的联盟壁垒。

甚至对台积电这样的制造巨头,这场合作也投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

短期来看,台积电的王座依然稳固,英伟达最先进的GPU仍然要依赖其尖端的制造工艺。但英伟达已经巧妙地布下了棋子——它将英特尔变成了一个潜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备胎"制造伙伴。

这一举动极大地增强了英伟达在与台积电谈判时的议价能力,也为全球半导体制造格局引入了关键的变数。

英特尔一直渴望重获制造领先,而现在它得到了一个向最重要客户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

未来某一天,我们很可能看到部分英伟达产品线逐渐向英特尔工厂转移,这将彻底重构全球芯片制造的竞争态势。

大序幕即将开启

所以,当我们震惊于50亿美元的数字,当我们热议着股价的暴涨,我们真正见证的,是一场彻底改写科技竞争规则的史诗级序章。

它响亮地向世界宣告:那个依靠单一技术、单一产品就能统治市场的孤胆英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芯片与芯片的对决,而是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终极对抗。

在这场席卷一切的AI风暴中,英伟达展现出了超凡的战略野心。

它不再满足于只做那个提供最强算力的“军火商”,而是要成为整个智能时代的“建筑师”。

它以CUDA和GPU为核心,正在精心编织一张无所不包的巨网,将x86的王者英特尔、Arm架构的潜在力量、以及庞大的软件网络全部收归其中。

它要构建的,是一个以自己为太阳的星系。

而英特尔,则做出了一个极其隐忍又极具智慧的战略撤退。

它放下了“Intel Inside”的昔日荣光,选择了成为英伟达生态中一个最关键、最强大的节点。以退为进,积蓄力量,大概率,是在等待量子计算、神经拟态计算等下一个技术“奇点”的到来,以期实现王者的复兴。

不过,黄仁勋与陈立武三十年的交情,也驱散不了冰冷而强大的产业规律和商业利益。这场合作必将加速AI计算能力的普及和成本的下降,我们更应警惕的是:一个由单一巨头主导的、更加集中化的科技生态正在我们眼前形成。

巨头的握手意味着秩序的重新洗牌,但也埋下了新竞争与不确定性的种子。

这幕大戏才刚刚拉开第一幕,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等待着下一个转折的到来。

未来的计算世界是将走向开放还是封闭?是多元还是垄断?

格局也已经变得更加波澜壮阔、悬念丛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