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吸引台积电、三星建厂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吸引台积电、三星建厂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吸引台积电、三星建厂,这一举措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与博弈。该法案以527亿美元补贴及税收优惠为核心,试图重构半导体产业链,但实际落地效果却充满变数。

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自2020年起已在亚利桑那州规划三座工厂,累计投资650亿美元,成为美国史上最大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然而,这座“超级工厂”的推进远比预期艰难。文化冲突首当其冲——台积电在台湾推行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如每日12小时工作制、深夜应急召唤)遭遇美国员工强烈抵触,本土工程师因无法适应高强度文化而大规模离职,目前2200名员工中近半数依赖台湾外派。为缓解矛盾,公司被迫削减会议频率、降低工作量,甚至派美国员工赴台“文化培训”,但此举又直接削弱了运营效率。更严峻的是成本压力:美国工程师薪资是台湾的2倍以上,加之高额外派津贴、从台湾运输化学品等供应链成本,综合运营成本高出台湾30%。此外,凤凰城十年干旱导致的水资源短缺风险,以及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带来的基建短板(如缺乏高规格化学品本土供应),进一步推高了隐性成本。尽管首座4nm工厂计划2025年上半年量产,第二座2nm工厂延后至2028年,但四年累计亏损已超394亿新台币,短期盈利前景黯淡。

三星的遭遇同样坎坷。其在得克萨斯州泰勒市投资250亿美元建设2nm工厂,生产特斯拉AI芯片,却遭遇联邦与地方补贴双重缩水:美国商务部将补贴从64亿美元削减至47.45亿美元,泰勒市更将地方税收返还上限从2500万美元降至900万美元。建设进度因多重问题一再推迟,三星被迫调整投资规模,删除先进封装设施并缩减总投资至370亿美元。更棘手的是地缘政治压力——特朗普政府推动削减对外国芯片制造商的补贴,并施压企业将生产转移至美国,否则将面临25%关税,这对三星全球供应链布局构成重大挑战。

法案本身虽以“增强美国半导体本土产能”为名,却充斥着歧视性条款。其限制受助企业在中国投资,违反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实质是通过政治手段强行改变全球半导体分工格局。这种“胡萝卜+大棒”的策略,短期内可能吸引部分企业转移产能,但长期看,高昂成本、人才短缺、基建短板及政策不确定性,正削弱其效果。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已进入逆全球化调整期,中国虽面临技术封锁,但凭借巨大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如国家大基金三期3440亿元)和国产化替代突破(如第三代半导体、设备领域进展),仍具备发展潜力。台积电与三星的美国建厂困境,恰恰印证了制造业生态的本质是成本与效率的精密系统,非政治补贴可逆转。若美国不解决基础设施更新、人才体系重建、政策连续性等根本问题,其“再工业化”愿景恐难实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