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近日建成国内首条年产千万支级薄膜铂热敏感芯片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温度传感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该项目由本土企业斯太宝科技历时四年攻关完成,核心材料、生产设备及工艺均实现自主化,填补了国内在薄膜铂热敏感芯片领域的空白。此前,该类产品九成以上依赖进口,国产化后有望显著降低下游企业采购成本,并为仪器仪表、汽车制造、新能源设备、医疗仪器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高精度测温解决方案。
作为新一代温度测量核心元件,薄膜铂热敏感芯片具备测温范围广、响应速度快、体积小、稳定性强等技术优势,可适应-200℃至1000℃的极端环境。重庆市经信委、科技局等部门通过专项资金补贴、标准制定奖励等政策,推动该项目落地西部科学城北碚园区,并纳入区域传感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该园区目前已集聚34家关联企业,2023年前十月产值达75亿元,目标到2025年形成百亿级产业规模。
技术层面,斯太宝科技通过自主研发突破材料配方、薄膜沉积工艺等关键环节,申报十余项专利构建知识产权壁垒。用户反馈显示,产品性能已达国际水平,2025年产值预计较去年实现翻倍增长。首条产线达产后,企业计划进一步扩建至年产五千万支规模,并推进智能化产线升级,巩固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探索国际市场。
市场应用方面,重庆汽车产业2023年产量突破23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两成,本地芯片企业已逐步进入主机厂供应链体系。此外,芯片在新能源电池管理、医疗设备温控、卫星载荷测温等领域的拓展,将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项目还与火眼位置等空天信息企业形成联动,探索北斗导航、低轨卫星等前沿场景应用。
业内认为,该生产线建成对保障产业链安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未来需持续优化工艺降低成本,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高端人才,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以提升国际话语权,助力中国传感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