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original-tag">原创</span>库克:明年,等我

原创库克:明年,等我

喜欢的人,自然还是喜欢。

不喜欢的人,自然还是要骂。

苹果以“燃”为名的发布会却让无数守候的果粉直呼“无聊”。

三款新iPhone、三款新手表,看似阵容强大,却依然被吐槽是“挤牙膏”式的微升级。

但真相真的如此吗?

当你以为苹果只是在比拼厚度、玩弄参数时,它实际剑指AI了。

标准版iPhone17“加量不加价”,全面升级高刷屏与内存,不是为了良心,而是为即将全面爆发端侧AI准备“硬件容器”;

史上最薄的iPhone Air,牺牲摄像头、强推eSIM,也不只是炫技,而是在为明年的折叠屏iPhone、甚至未来的AR眼镜,做一场极限性能与散热的预演!

而整场发布会对AI的提及寥寥数语——相比去年高调宣称“为AI而生”,今年却相对沉默。

为何?要放弃了?怎么可能呢?

只不过是在中国市场的AI功能迟迟难产的无奈罢了。

苹果在AI战场上已经落后一程,Siri一再跳票、功能推迟至2026,甚至因此面临诉讼。

库克喊出“不惜一切,赢得AI竞争”的背后,是一家巨头在封闭生态、隐私保护与云端能力之间的艰难平衡。

所以,别被表面的“无聊”骗了。

苹果不是在躺平,它是在蓄力。

2026,折叠屏iPhone与真正成熟的Apple Intelligence或将同时登场。

那才是苹果真正的背水一战!

1. 发布会AI内容少了

为什么中国市场如此关键?

不仅因为它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之一,更因为这里的用户数据法规、互联网生态和消费者预期都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

在中国,苹果要想让AI真正落地,就必须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比如需要与本地的大型模型企业合作,以适应中文语境和本土化服务;同时还要面对严格的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要求。

用简单的技术适配是不可行的,要涉及整个服务框架、用户体验甚至商业模式的调整。

故而哪怕Apple Intelligence在全球其他地区已经逐步上线,但它在中国市场的“难产”,直接打乱了苹果的全球节奏。

原由只因最关键的地方,迟迟无法合拍。

而这种推迟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是技术上的。

苹果的AI愿景,据我所分析,以及苹果一贯以来的巨头特性,从来不是做一个孤立的语音助手或聊天机器人,而是要把智能深度融合进操作系统。

比如在你写邮件时主动建议句子,在相册中自动识别和整理照片,甚至根据你的习惯预判下一步操作。

这种深度集成需要软硬件高度协同,也需要第三方App的广泛支持。

但如果这个“大脑”无法在最重要市场之一顺利运转,那么即便硬件再强大,也显得无力而空洞。

用户买了新手机,却发现宣传中的AI功能迟迟无法使用,这种落差可能引发更大的信任危机。

正因如此,苹果不得不选择“沉默”:与其过度承诺而无法兑现,不如先潜心把产品做好。

不过,如果你以为苹果什么都没做,那就大错特错了。

苹果现在发布的新品,我认为恰好是为了在为其AI的到来而准备好的强大的“硬件容器”。

看一看这一代iPhone 17的升级就知道了——标准版也升级了高刷新率屏幕和更大内存。

似乎很像是一种市场竞争策略,但实际上,这些升级几乎都是为未来的AI应用铺路。

高刷新率屏幕除了让滑动网页时更流畅之余,很多时候是下一代AI交互的基础设施。

举个例子,当AI实时处理增强现实(AR)场景时,或者当你与虚拟形象进行动态交互时,屏幕需要以极快的速度刷新画面,任何延迟或卡顿都会破坏沉浸感。

如果没有高刷屏,这些AI驱动的体验根本无法实现。

而内存的升级就更重要了。

如今的端侧AI任务,比如实时生成或编辑图片、处理高质量视频,或者完成复杂的多轮语音交互,都是内存消耗的大户。

强大的AI功能也必须依赖充足的内存空间来加载和运行模型。

苹果将内存扩大,就是在为即将到来的AI做一层保障,确保用户在使用这些功能时不会遇到卡顿或闪退。

所以,这一代的硬件升级,其实可以看作一场有规模的“基础建设”。

苹果把所有iPhone的硬件标准,全面提升到能够支撑下一代AI应用的水平,为未来的爆发蓄力。

等到Apple Intelligence真正准备就绪时,这些已经售出的设备就能通过系统更新无缝接入AI能力——这恰恰是苹果最擅长的软硬件结合打法。

从这个角度再看苹果的沉默,它或许更需要的,是时间。

2. iPhone Air为何这样薄?

再看看iPhone Air。

许多人第一眼只注意到它惊人的薄——5.6毫米,像三枚硬币叠起来那样纤细。

不少人调侃说“这得小心被坐弯了”,甚至质疑它的实用性:摄像头只剩一颗、续航可能不够、散热也许成问题。

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厚薄”之争,就可能忽略了苹果的意图。

iPhone Air远不止是一款追求极致轻薄的手机,它更像苹果面向未来的实验——既是为明年将发布的折叠屏iPhone做准备,也是对下一代AI设备形态的探索。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不妨从eSIM这个细节入手。

iPhone Air是中国大陆首款支持eSIM的iPhone,这意味着它不再需要实体SIM卡槽。

表面上,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内部空间,实现更紧凑的主板布局。

但eSIM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令手机朝着“无孔化、一体化”的方向迈进。

未来的智能设备,尤其是可折叠屏和未来的AR眼镜,需要在形态上更灵活、更无缝,而eSIM正是实现设备全球即时联网、多设备智能切换的关键一步。

你未来的折叠手机或AR眼镜,不可能再让你频繁插拔SIM卡——eSIM使得设备之间可以自动、无声地完成网络身份的迁移与同步,而这正是AI驱动体验的核心之一:设备懂得你所需,并在后台自动为你准备好一切。

而真正体现iPhone Air“实验”属性的,是它在如此极限的轻薄中仍试图保持高性能。

这一点尤其关键,因为AI任务。

无论是实时语音识别、图像增强还是更复杂的场景理解——都对设备的算力、散热和能效提出了极高要求。

一般来说,性能与轻薄往往难以兼得:高性能意味着高功耗,高功耗又会导致发热,而纤薄机身恰恰最不利于散热。

但苹果这次要挑战这个矛盾。

iPhone Air使用了与Pro系列看齐的芯片和内存配置。

那么,苹果自研芯片在极端工况下是否可以承载?

A系列芯片能否在几乎无散热空间的条件下依然保持高性能输出?

机身新材料和结构设计是否足以应对AI高负载运行时的发热?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明年折叠屏iPhone的体验成败——因为折叠设备同样面临紧凑内部结构与高性能需求的双重挑战。

更进一步地说,这也是在为将来可能发布的AR眼镜做准备。

AR眼镜对重量、厚度和能耗的要求甚至比手机更苛刻,必须在几乎无声无息中完成大量实时AI计算。

因此,iPhone Air更像一个“技术宣言”,是苹果向外界,也向自己,展示其如何在物理极限下仍不放弃性能追求的示范。

它当然有妥协,比如单摄和较小的电池,但这些都是为了优先确保核心实验目标而做出的权衡。

我们也不应忽视,这部手机的出现意味着苹果正在供应链、新材料和散热技术方面为后续产品做大规模验证。

如果明年折叠屏iPhone真的面世,很可能我们今天在iPhone Air上看到的诸多技术——从eSIM的集成方式到主板堆叠方案,再到散热结构设计,都会以更成熟的形式重现。

3. 库克背水一战

库克之前说过,要“不惜一切代价,赢得AI竞争”。

这大概是苹果公司近年来少有的紧迫感甚至焦虑。

一方面要守住自己多年来赖以成功的核心优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适应AI时代全新的竞争规则,而这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太难调和。

苹果最大的传统优势之一,是它对生态的封闭式控制。

从硬件到软件,从应用商店到服务体验,苹果通过一体化整合实现了体验的流畅与安全,也构筑了极高的商业壁垒。

但在AI时代,这条路却越走越艰难。

开发真正强大的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依赖于海量的数据、庞大的算力以及快速迭代的实验能力,而这些往往需要与外部合作——比如接入云服务巨头如谷歌、AWS的算力基础设施,或者融合开源社区的最新成果。

微软凭借与OpenAI的深度绑定持续推高Copilot的应用能力,谷歌则依托自有大模型和云服务不断迭代Assistant功能,反观苹果,却因为长期坚持封闭策略,始终难以在AI数据与算力层面迅速放开手脚。

既要严格控制生态、又不愿落后于人的两难,于是Apple Intelligence直接就是多次推迟。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本地化合规要求进一步复杂化了本已艰难的技术整合,这也使得苹果迟迟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同步推进其AI功能。

而另一个更根本的矛盾,出现在苹果引以为傲的“隐私保护”与AI技术实现路径之间。

苹果一直将用户数据安全作为品牌核心承诺,倾向于在设备端(on-device)处理用户数据,而非上传至云端。

这一策略在过去的功能(如人脸识别、照片分类)中是可行的,但面对当今动辄千亿参数的大模型,端侧设备的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真正复杂的需求——比如生成长文本、理解多轮对话上下文甚至实时生成图像——几乎必须依赖云端强大的服务器集群来完成。

这就把苹果置于一个“不可能三角”之中:既要实现顶尖的AI能力,又要坚决不触碰用户原始数据,还要保证响应速度和无缝体验。

目前的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技术仍属于折中方案,无法完全调和这一矛盾。

也正因如此,苹果此前宣传的“更具个性化、更智能”的Siri一再推迟发布,甚至部分核心功能可能要等到2026年才能落地。

可以说,苹果正在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它既要加快AI技术研发和设施建设,弥补过去几年动作缓慢所落下的差距,又必须维护其硬件生态的完整性和隐私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向投资者和用户证明,苹果仍然能引领创新、而不只是跟跑者。

虽说如此,我们仍不能低估苹果的后期发力能力。

它拥有全球超过十亿的活跃高端设备存量,一旦其在端云结合、隐私计算等领域实现突破,就可能通过一次系统更新将AI能力瞬间覆盖至海量用户。

到那时,苹果的完整生态和软硬件整合能力,或许将转化为其他厂商无法比拟的体验优势。

但目前,它必须先打赢这场属于未来的AI生存之战。

起码,把产品做出来先。

4. 苹果的AI王牌并非模型

当别的公司还在思考如何“获取用户”时,苹果要做的只是“一键开启”。

这是苹果的恐怖之处。

据我的推测,苹果的AI将不会以一个独立应用的形式出现——它不会要求你额外下载一个App,也不会需要你主动打开某个界面。

相反,它将如同电力一般渗透进系统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用户无感知的基础能力。

你或许将在相册编辑照片时,发现AI自动帮你调光祛斑;写邮件时它主动帮你组织语句;健康App中,它基于你的运动、睡眠和心率数据提供个性化建议;在CarPlay车载系统中,它预测你的目的地并无声调整导航路线。

深度场景化的融合,让AI不再是需要被“召唤”的功能,而是变成一种真正贴合行为习惯的“数字本能”。

也正是因为这种深度集成,苹果的AI体验可能不如聊天机器人那样“显眼”,却更加自然和不可或缺。

按照这个结果去推断的话,那么苹果的AI能力并不会只由自己打造。

若通过开放Apple Intelligence API,它可以将诸如语言理解、图像生成、预测交互等AI能力封装成开发工具,让千万第三方开发者更容易地将智能功能嵌入自己的应用中。

这将快速形成一个庞大、多元且充满创新力的AI应用生态——比如,健身软件可以更精准地识别用户动作,笔记应用可以实现语音转写与内容自动整理,甚至一款第三方烹饪App都能依据用户冰箱库存推荐菜谱。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苹果提供的AI基础设施之上——也就是它的设备。

如果我们只以“谁能做出更惊艳的聊天机器人”来评判苹果在AI时代的竞争力,可能就低估了它的真正野心。

苹果所要构建的,不是一个功能,而是一个时代。

AI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却又隐于无形。

它不追求在对话长度或者推理能力上的单点突破,而是要打造一个从硬件到软件、从系统到应用、从个人设备到开发生态的完整AI普惠体系。

一旦这一体系建成,苹果的生态护城河将进一步加固,而AI,也将真正成为每一个普通人触手可及的能力。

按照这样的想象和推论,再看2025年的秋季发布会,似乎更多是一场“蓄力”而非“爆发”的发布会。

它展示了苹果在硬件容器(性能、形态)上已为AI做好准备,但却因其软件灵魂(Apple Intelligence生态,尤其是国行版本)的迟到而显得黯然失色。

目前的它确实落后了数个身位,但其庞大的高端用户基础、强大的硬件软硬一体整合能力、以及无可比拟的生态控制力,依然是其最终翻盘的王牌。

2026年,将是苹果AI的真正“终局之战”。

届时,折叠屏iPhone将与成熟可用的Apple Intelligence同步亮相,那场发布会,才将真正决定苹果是重返创新之巅,还是沦为一家平庸的“利润机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