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N+2工艺在2025年实现7nm量产,麒麟9020芯片已搭载于华为Pura 80系列并完成系统级性能验证。该工艺通过自对准四重图形刻蚀(SAQP)与多次套刻技术,在未使用EUV光刻机的情况下,实现接近7nm制程的晶体管密度(约1.2亿/mm²)与能效表现——麒麟9020单核得分1250、多核4100,逼近骁龙8 Gen2水平,并集成泰山架构超大核与A715/A510中核-小核三丛集设计,兼顾峰值性能与能效平衡。技术路径上,中芯国际依托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产能优势(月产能94.8万片,全球第三),结合先进封装(如Chiplet)与系统优化,在7nm节点通过架构创新弥补EUV设备缺失的短板。然而,台积电已量产3nm并计划2025年推进2nm,中芯国际在晶体管密度(台积电7nm为1.25亿/mm²)、良率(每月0.5%差距)及毛利率(18% vs 台积电58.8%)上仍存代际差距。政策层面,国家大基金二期注资2041亿元,叠加《新时期集成电路政策》支持,推动上海临港7nm试产线与华为海思合作,武汉长江存储7nm NAND闪存成本降低25%。市场层面,2025年华为Pura 80系列通过系统更新正式显示麒麟9020型号,配合鸿蒙系统实现20应用并行+4K录制多任务,视频续航达11.55小时,待机8小时耗电3%,印证国产芯片在消费电子场景的自主可控进展。尽管EUV光刻机供应受限(ASML延期交付),但通过多重图形化技术与灵犀通信2.0、GPU Turbo X的软硬协同,中芯国际在7nm级制程上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支撑国产CPU、GPU及AI芯片(如华为麒麟)的迭代需求,为“弯道超车”积累技术储备。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