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光9000万元增资亏损半导体企业 押注数据中心液冷光芯片融合赛道

东阳光9000万元增资亏损半导体企业 押注数据中心液冷光芯片融合赛道

6月17日晚间,A股上市公司东阳光(SH600673)一纸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公司拟以9000万元自有资金,认购常州纵慧芯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慧芯光")新增注册资本79.52万元,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2.575%。

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半导体企业,虽头顶"VCSEL芯片头部企业"光环,却连续多个报告期陷入亏损——2023年全年亏损5830万元,2024年一季度再亏1532万元,资产总额也从去年底的8.95亿元缩水至今年3月底的8.78亿元。

在半导体行业寒冬尚未完全消散的当下,东阳光为何选择逆势加码?

亏损标的背后的战略棋局

公告显示,东阳光与关联方宁波勇诚东阳光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联合出手,按投前估值32.85亿元完成本轮增资。这一估值定价依据,源于纵慧芯光在VCSEL芯片领域的技术壁垒与行业地位。作为垂直共振腔表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国产领军者,纵慧芯光长期深耕3D传感、光通信等核心赛道,其产品已切入消费电子、车载激光雷达等头部客户供应链。尽管当前财务表现欠佳,但公司技术迭代能力与产业链整合潜力,正是东阳光看中的关键。

东阳光在公告中明确指出,此次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液冷+光芯片"的技术融合。随着云计算、AI大模型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对算力密度与能效比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风冷散热已难以满足高功率芯片的散热需求,液冷技术成为必然选择;而光芯片作为数据中心光通信系统的"心脏",其传输效率直接决定算力基础设施的性能上限。东阳光认为,将自身在液冷领域的深厚积累与纵慧芯光的光芯片技术结合,可开发出"1+1>2"的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

技术互补背后的产业协同

东阳光的底气,源于其在液冷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公司自2019年起布局数据中心液冷业务,目前已形成涵盖冷板式、浸没式液冷的完整产品线,并与华为、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建立合作。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东阳光数据中心相关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5%,毛利率提升至32%,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但液冷技术并非孤立的散热方案,其效能的充分发挥需要与芯片技术深度协同。以VCSEL芯片为例,其工作温度每升高10℃,发光效率下降约5%,寿命缩短一半。东阳光技术负责人坦言:"传统液冷方案仅解决散热问题,而光芯片对温度的敏感性,要求我们必须在芯片设计阶段就介入散热优化。"通过参股纵慧芯光,东阳光可提前获取芯片热特性数据,针对性开发定制化液冷模组,实现从芯片级到系统级的能效提升。

这种技术协同的商业价值已初现端倪。据测算,采用"液冷+光芯片"融合方案的数据中心,PUE(能源使用效率)可降至1.1以下,较传统风冷方案节能30%以上。以一座10MW数据中心为例,年节电量可达2800万度,相当于减少碳排放2.7万吨。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此类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正成为政府与企业的采购重点。

跨界投资背后的行业变局

东阳光的此次出手,折射出半导体与数据中心行业的深度变革。一方面,全球光芯片市场正以15%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其中VCSEL芯片在3D传感、光通信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另一方面,液冷技术从选配方案向标配方案演进,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两大赛道的交汇点,正是东阳光试图卡位的核心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东阳光并非孤军奋战。今年以来,英特尔、英伟达等芯片巨头纷纷加码液冷技术,微软、谷歌等云服务商更将液冷数据中心作为新建项目的标配。国内方面,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要低于1.3,液冷技术渗透率需超50%。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为"液冷+光芯片"的跨界融合提供了肥沃土壤。

对东阳光而言,此次投资既是技术布局,更是战略卡位。通过参股纵慧芯光,公司不仅获得光芯片技术储备,更可借力其客户资源,将液冷解决方案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延伸。正如东阳光董事长在股东会上所言:"在算力即生产力的时代,谁能打通芯片-散热-系统的全链条,谁就能掌握未来十年的行业话语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 头条精选

    境外生产芯片可能故意留“后门”!国安部公开曝光

    在如今高度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不仅关乎着个人隐私、企业秘密,甚至影响着国家安全。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设计或恶意植入的技术后门,可能成为失泄密的导火索。

    看不见的“电子间谍”和“定时炸弹”

    技术后门通常指绕过正常的安全检查机制,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方法。技术后门的设计初衷是方便开发者进行调试和修改漏洞,但如果未及时删除,被恶意攻击者利用,就会变成安全风险,可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访问系统、获取敏感信息。

    ——恶意自带:设备里的“内鬼”。一些境外生产的芯片、智能设备或者软件可能在设计制造阶段就被故意预埋了“后门”,厂商可以通过特定信号对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如自动开启摄像头、麦克风,或命令后台自动收集指定数据并回传。

    ——后期破解:黑暗中的“眼睛”。个别厂家为方便后期维修维护,出厂时设置了允许远程访问的“后门”。这本是售后服务功能,但如果管理不善或被第三方恶意破解,这个“后门”就会在黑暗角落窥视窃取敏感信息数据。

    ——暗中植入:供应链中“投毒”。个别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软件更新渠道、污染开源代码库或在供应链环节篡改代码等方式,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植入“后门”,同样可以达到非法操控设备、窃取秘密的目的。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智能设备、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更事关国家安全。广大人民群众务必擦亮双眼、提高警惕,持续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防范抵御隐藏在暗处的“技术后门”窃密。重点涉密岗位可通过采用自主可控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避免境外软硬件后门风险。还可通过加强技术防护措施,如制定补丁策略、定期进行操作系统更新、定期检查设备日志、监控异常流量等方式,降低潜在技术后门安全风险。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公民和组织应当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做好针对网络间谍的安全防范和调查处置工作,如发现可疑行为,请及时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2025年7月21日
    0313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