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 “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 为主题,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协作与全球治理的多维探索,全面展现了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社会生产力的蜕变路径。
技术创新层面,全栈突破与场景深耕并行,大模型领域完成从 “工具” 到 “生产力引擎” 的跨越,阶跃星辰推出的全尺寸多模态大模型 Step 3 首次实现数学推理与视觉分析的交叉验证,在医疗影像诊断场景中准确率达 98.7%;腾讯混元 3D 世界模型 1.0 通过文字 / 图片输入生成可交互 3D 场景,将游戏场景开发周期从数月压缩至小时级,已在《和平精英》等头部项目中落地;商汤科技 “悟能” 具身智能平台更实现质的飞跃,搭载该平台的人形机器人能自主完成 PPT 讲解、实时问答及阶段性总结,其视觉交互延迟控制在 80 毫秒内,接近人类反应速度。
机器人产业呈现 “硬实力” 与 “软智能” 双突破,智元机器人的灵犀 X2 康养陪护机器人已量产 1000 台,通过情感计算模型实现用户情绪识别准确率 92%,并可联动智能家居系统自动调节环境参数;西井科技 Q-Tractor P40 Plus 无人驾驶牵引车凭借 5 分钟极速换电技术,在宁波舟山港实现 24 小时连续作业,单台设备年节省燃油成本超 30 万元;复旦大学研发的柔性触觉夹爪突破技术瓶颈,能以每平方厘米 4 万个感知点的精度抓取豆腐、果冻等易碎物品,为精密制造提供全新解决方案。算力基建构建 “超级电力网”,无问芯穹发布的全规模 AI 效能跃升方案通过跨地域智算网络实现算力资源动态调度,使中小企业算力获取成本降低 60%;润建股份五象云谷智算中心作为东盟区域枢纽,已为 200 余家跨境电商提供多语言翻译与智能客服服务,日均处理请求量突破 100 万次。
产业生态方面,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产业对接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大会促成 162 亿元意向采购金额,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 23 个领域,其中普陀区与趣丸千音签约的 2 亿元语音大模型项目,将为跨境视频内容提供 “字幕擦除 - 翻译 - 配音” 全流程自动化服务,支持单次处理 40GB 超大文件,服务效率提升 8 倍;31 个重大签约项目中,上海电气工业人形机器人项目尤为瞩目,其 38 自由度机械臂可在 - 20℃至 50℃环境下稳定作业,已在宝钢仓储场景替代 60% 高危岗位。政策赋能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上海市发布的《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提出算力普惠,发放 6 亿元算力券,企业最高可获 100 万元算力补贴;场景开放方面,在浦东张江、徐汇北杨建设人工智能小镇,提供 3 年租金减免;金融创新上,首期 30 亿元的 CVC 基金聚焦模型、语料、算力三大要素,已吸引红杉中国等 12 家机构入驻。出海实践形成示范效应,西井科技 Hymala 物流大模型已服务 28 个国家的 200 余家客户,在迪拜杰贝阿里港实现集装箱调度效率提升 40%;润建股份通过五象云谷生态园区,将 AI 运维技术输出至印尼新能源产业园,助力当地光伏电站发电量提升 15%。
全球治理层面,从理念共识到机制落地,治理架构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首个常设性国际 AI 治理平台的诞生,该中心将重点推进建立全球 AI 伦理审查数据库,目前已收录 37 国的 1200 余个伦理案例;主导制定《人工智能安全评估白皮书》,计划 2026 年形成初稿;推动建立跨国数据跨境流动认证体系,首批试点涵盖中国、欧盟、东盟 10 国。中国方案贡献治理智慧,《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提出的 13 项行动中,“全民早期预警系统” 已在菲律宾台风预警场景中验证,通过 AI 模型将灾害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预警覆盖率提升至 95%;《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收录的 56 个国际合作案例中,中国气象局向吉布提捐赠的 “MAZU-Urban” AI 预警系统,使当地洪涝灾害损失降低 62%。规则协同开启新篇章,中方倡议成立的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WAO)拟将总部设于上海,计划 2026 年正式运营,该组织将聚焦建立全球 AI 专利池,首批纳入 1.2 万项核心专利;推动制定《生成式 AI 内容溯源标准》,已获 32 国支持;设立 10 亿美元专项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 AI 基础设施建设。
当阶跃星辰的四足机器人在九寨沟执行地质灾害巡检,当西井科技的无人驾驶牵引车在鹿特丹港昼夜运转,当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的专家们在上海共商规则,人类正以 “同球共济” 的智慧,书写智能文明的新篇章。正如李强总理在开幕式所言:“人工智能不应成为技术霸权的工具,而应成为普惠全球的公共产品。”2025 年的上海,正见证着这一愿景的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