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AI)公众态度调查报告近日由澎湃新闻·对齐Lab发布。这项调查在今年前三个月共收集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287个地区的1821份有效问卷,其中“00后”年轻人占三成,70前约占11.7%。调查发现,AI正在快速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国产AI产品如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逐渐成为大众常用的工具。
目前,超过9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了解AI,非常熟悉AI的人群比例相比去年翻倍。越来越多人开始在写作、搜索、写代码、查资料等场景中使用AI,相关使用率出现成倍增长。大多数人肯定AI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提升工作效率、丰富娱乐和减轻家务负担,但同时也普遍存在担忧。近六成受访者担心自己的工作可能被AI替代,特别是内容创作、服务、教育、科研和医疗等行业。
民众对AI的深度伪造、隐私泄露和虚假信息传播表示高度忧虑,七成以上的人担心AI被用于诈骗或换脸视频。年龄越大的人群,对AI在交通、金融等关键领域应用越谨慎。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AI存在失控风险,希望政府和AI公司承担起更多监管责任。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已出台新规,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明确标识,以提升公众辨别真伪的能力。
从样本构成看,受访者中以女性和90后居多,多数人具备高中以上学历,来自新一线城市的比例较高,从事IT、教育、制造等行业的人较多。
整体来看,这份报告反映出AI在中国快速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了公众期待的提升与焦虑的加剧。人们肯定其便利性,却也不安于其潜在风险,形成了一种既依赖又警惕的复杂心态。
这份报告清晰揭示出AI在中国进入广泛社会化应用的新阶段:技术采纳率迅速攀升,实用工具型AI如写作、编程、搜索等已成为用户高频使用场景,说明AI正从“概念期”转向“工具化”。而国产AI产品的崛起,也标志着国内市场进入本土化竞争与用户体验深度结合的时期。
公众态度的“矛盾性”尤其值得关注——绝大多数人认可AI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对职业替代、隐私滥用、深度伪造等问题存在显著忧虑。这种“依赖与不安并存”的心理,正是技术转型期典型的社会心态。它提示产业与监管方需同步推进:一方面须加快治理体系建设(如生成内容标识、行业合规指引),另一方面也需通过公众教育降低认知摩擦,尤其是在中高龄群体中的数字包容性措施。
从行业影响来看,内容创作、教育、服务类职业被认为最易受到冲击,这也与全球AI替代性风险的讨论相一致。未来,如何通过技能培训、人机协作模式重构来缓解就业焦虑,将是企业与社会政策面临的重要议题。
AI不再只是技术问题,更成为深刻的社会议题。它的健康发展,需建立在技术创新、伦理约束与公众信任三者平衡的基础之上。
点击下载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