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Rapidus全力支持2nm芯片研发,计划2027年量产

日本Rapidus全力支持2nm芯片研发,计划2027年量产

日本半导体企业Rapidus自2022年成立以来,便以“重振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使命,全力推进2nm芯片的研发与量产。根据最新进展,该公司已启动2nm全环绕栅极(GAA)晶体管结构的试制,并计划于2027年在北海道千岁市的工厂实现量产。这一计划不仅标志着日本在先进制程领域的突破,更可能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

Rapidus的成立背景具有鲜明的国家战略色彩。2022年,日本政府联合丰田、索尼、软银等8家本土企业,共同出资73亿日元成立该公司,并承诺提供700亿日元初始补贴。此后,政府资助不断加码,2023年追加2600亿日元,2025年更计划出资1000亿日元,累计援助总额近1.8万亿日元。这种“政企联动”模式,旨在打破日本对海外先进芯片的依赖,尤其是在AI、自动驾驶等领域。Rapidus的2nm计划被视为日本半导体产业“最后的机会”,董事长东哲郎直言:“这是日本重回全球半导体版图的关键战役。”

从技术路线看,Rapidus选择与IBM深度合作,基于后者开发的2nm技术架构,采用全环绕栅极(GAA)晶体管和背面供电网络(BSPDN)技术。GAA结构通过360度包裹导电通道,大幅减少漏电,提升能效;BSPDN则通过背面金属层供电,优化电流传输路径。这两项技术结合,使2nm芯片在性能提升45%的同时,功耗降低65%。此外,Rapidus还与比利时IMEC、德国西门子等机构合作,开发芯粒(Chiplet)先进封装技术,进一步强化技术壁垒。

量产进展方面,Rapidus的北海道千岁市工厂(IIM-1)自2023年9月动工以来,建设速度引人注目。2024年12月,工厂完成洁净室准备;2025年4月,启动初始图案的曝光与显影;6月,200余台设备完成安装,包括首台EUV光刻机。7月18日,公司宣布成功试制首块2nm GAA晶圆,并进入电性参数测试阶段。社长小池淳义表示,试制芯片将于2025年7月交付客户验证,2026年一季度完成工艺开发套件(PDK)交付,2027年正式量产。

然而,Rapidus的2nm之路并非坦途。首要挑战是资金缺口。尽管政府已投入近1.8万亿日元,但总预算需求达5万亿日元,剩余3万亿日元需通过民间融资解决。2024年11月,Rapidus启动千亿日元融资计划,吸引本田、三井住友银行等追加投资,但能否足额筹措仍存变数。其次,技术瓶颈不容忽视。2nm制程的良率目前不足50%,需通过AI驱动的制造优化提升至80%-90%。此外,纳米压印等新技术的商业化风险也需要时间验证。

市场订单的获取是另一大考验。当前,先进制程订单几乎被台积电垄断,三星依赖自家处理器订单,英特尔则有美国政府支持。Rapidus既无自有芯片需求,也未锁定苹果、英伟达等大客户,面临“产能闲置”风险。分析指出,若2025年7月试制品无法通过博通等客户的严苛测试,其量产计划可能延后。

尽管挑战重重,Rapidus的突破仍具战略意义。若成功量产,日本将结束40nm制程的长期停滞,在2nm领域与台积电、三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可能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加速本土化供应链建设。例如,本田的入股不仅带来资金,更明确了汽车芯片的需求导向,其2030年L4级自动驾驶目标将直接受益于2nm芯片的能效提升。

Rapidus的案例也折射出日本产业模式的转型。过去,日本企业常因“技术优先”思维导致商业失败,如今,通过与东京大学合作培养200名设计工程师,以及与Tenstorrent等初创公司的人才交流,Rapidus正试图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这种“政产学研”协同模式,或为后发国家提供范本。

展望未来,Rapidus的2nm计划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日本半导体产业重构全球地位的缩影。其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能否在2025年7月的试制品验证中赢得客户信任,并在2027年实现良率与产能的双重突破。在全球半导体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Rapidus的每一步进展,都可能成为改写产业规则的关键变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