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original-tag">原创</span>黄仁勋:为何用千亿美元押注OpenAI?

原创黄仁勋:为何用千亿美元押注OpenAI?

英伟达以千亿美元押注OpenAI,计划联手打造算力帝国。

这是最近行业里很热的讨论。

市场在惊叹其野心的同时,也嗅到了一丝微妙的气息。

包括英伟达连夜发布的“安抚声明”,看似是常规的客户关系维护,实则暴露了其光鲜背后的战略隐忧:在AI算力狂潮中,如何既当“军火商”又做“同盟军”,而不被客户视为潜在威胁?

我们所理解的,英伟达与OpenAI的协议,并非简单的芯片供应关系。

10吉瓦的超级数据中心计划,相当于数个核电机组的供电规模,意味着英伟达正从技术供应商转向AI基础设施的共建者。

这种深度绑定虽能巩固其技术标准制定者的地位,却也触碰了科技行业的敏感神经——当英伟达与特定巨头(尤其是与微软关系密切的OpenAI)形成“特权联盟”,其他客户难免担忧自身会沦为“二等公民”。

尽管英伟达声称“所有客户都是重中之重”,但商业现实往往残酷。

在芯片产能仍受限的背景下,千亿美元级合作必然占用大量研发与供应资源。

微软、Meta等巨头之所以加速自研芯片,正是对“将命脉交予他人”的本能警惕。

英伟达的安抚,反而印证了这种焦虑的真实性。

它的的市值神话建立在“算力稀缺性”之上,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其成功恰恰催生了最大的风险:客户愈是依赖英伟达,就愈有动力摆脱英伟达。如今,微软的Maia芯片、谷歌的TPU、亚马逊的Trainium已从备选项逐步走向实战部署,而Meta甚至公开讨论“后英伟达时代”的算力架构。

黄仁勋的难题在于,他必须同时扮演两个矛盾角色:一方面要通过与OpenAI等先锋企业的合作,持续推高行业对尖端算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需避免过度倾斜资源,迫使其他客户倒向AMD、英特尔甚至自研方案。这种平衡术堪比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加速“去英伟达化”的进程。

从黄仁勋接二连三的布局和手段种看,英伟达的真正野心,或许不仅是卖芯片。

他们似乎希望通过CUDA生态和超级数据中心构建一种“算力操作系统”。然而,当巨头客户纷纷布局异构计算架构,行业可能走向分裂:一边是英伟达主导的“封闭式高性能生态”,另一边是多元芯片支持的“开放式混合算力网络”。

这个“算力操作系统”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各位就会明白。

它指的不是Windows或macOS这样的传统操作系统,而是一个在硬件之上、应用之下,对整个AI计算任务的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管理和调度的软硬件综合生态体系。

我们可以把它拆解为“CUDA生态”和“超级数据中心”两部分来理解,然后看它们如何结合成“操作系统”。

传统操作系统(如Windows)通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让软件可以调用硬件资源(如打印、显示、存储)。

英伟达的CUDA生态扮演了类似的角色,但它是专门为并行计算(尤其是AI计算)而设计的。

核心是CUDA平台。这是一个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它允许开发者使用C++、Python等熟悉的语言,编写程序直接调用英伟达GPU(图形处理器)的成千上万个核心进行大规模并行计算。这在AI模型训练和推理中至关重要。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CUDA周围聚集了库和工具,如cuDNN(深度神经网络库)、TensorRT(高性能推理优化器)、各种针对特定AI任务的预优化库。这些就像操作系统的“系统库”,开发者无需从零开始,直接调用即可获得极致性能。

且全球数百万AI开发者、研究人员、数据科学家都熟练使用CUDA。

他们为CUDA编写的代码和模型,构成了巨大的迁移成本。换用其他芯片(如AMD的GPU)意味着要重写和调试代码,费时费力。

所以,CUDA生态相当于为AI世界建立了一套“通用语”和“标准工具包”。 你想开发AI应用?先学“CUDA语”。这套生态将软件(AI算法)和硬件(英伟达GPU)紧密粘合在一起,是英伟达最深的护城河。

如果说CUDA是“软件层”,那么与OpenAI合作要建的这些超级数据中心,就是承载这个操作系统的“硬件实体”和“终极展示柜”。

这些数据中心不是简单地把几万个GPU插在机架上。

它们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需要解决的是互联、存储、冷却、系统软件之类的问题。

比如说如何让数万甚至数十万个GPU高速、低延迟地通信,而不是各自为战?英伟达有InfiniBand网络技术(如Quantum系列交换机)和NVLink高速互连技术,这就像操作系统内核的“进程间通信”机制,但是在硬件层面实现的。

如何快速地向海量GPU喂送训练数据?

如何解决10吉瓦的功耗(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用电量)带来的散热问题?

如何调度和管理这么多GPU,让它们协同完成一个巨大的AI训练任务?

英伟达的AI Enterprise软件栈等系统级软件的作用就用于此。

这种超级数据中心,是英伟达将其所有技术(GPU、网络、软件)整合成一个“终极算力单元”的体现。

如果你想训练最前沿的AI模型(如GPT-5、GPT-6),最靠谱、最高效的方案就是购买一整套由英伟达设计和优化的“交钥匙”解决方案。

那么,现在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理解“算力操作系统”的全貌:

黄仁勋:为何用千亿美元押注OpenAI?

这个“操作系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是让客户(如OpenAI)不再需要关心底层硬件的复杂性。他们只需要“输入”数据和算法,“输出”就是训练好的AI模型。中间所有极其复杂的算力分配、任务调度、故障恢复、性能优化,都由英伟达的这套“算力操作系统”自动完成。

这带来的商业结果是颠覆性的。

英伟达不再仅仅是一个“卖铲子”(芯片)的供应商,而是变成了“卖整个金矿开采系统”的合作伙伴。客户对其依赖从单一的硬件,扩展到了整个技术栈和生态系统,粘性极大增加。这正是英伟达安抚其他客户的深层原因——它正在从盟友的角色,逐渐演变成一个兼具盟友、房东和规则制定者多重身份的复杂实体。

此次千亿美元合作,可视为英伟达试图用规模效应巩固前者的一次有着巨大风险的投资。

如果OpenAI未来的AI突破未能持续碾压竞争对手,而其他企业又已找到替代方案,英伟达反而可能陷入被动。毕竟,在AI军备竞赛中,技术路线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生态的包容性而非单一性能指标。

至于黄仁勋的安抚声明,不过是逢人说人话罢了。

但商业世界终究信奉行动而非言辞。

未来观察英伟达的关键指标,不应仅是芯片出货量,更要看其如何重构合作模式——例如是否开放更多技术接口、支持客户定制化方案,甚至以投资换生态的方式化解猜疑。

AI时代的算力战争,实际上是信任与控制的博弈。英伟达若想真正“让所有客户成为重中之重”,或许需要一场比千亿美元投资更深刻的战略进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