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社会各领域描绘了清晰蓝图。意见明确提出分阶段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将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在公共治理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30年,这一普及率将突破90%,智能技术全面渗透日常生活。
在科技创新领域,人工智能正重塑科研范式。通过推动跨学科融合,加速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前沿领域突破,实现“从0到1”的重大科学发现。例如,智能研发工具可帮助科学家快速筛选实验方案,缩短新药研发周期。产业升级方面,工业全流程智能化成为重点,从设计、生产到服务环节,人工智能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农业领域将迎来数智化革命,无人机播种、机器人采摘等智能装备将大幅提升作业精度,无人农场模式逐步推广。同时,智能终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持续创新,催生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新兴消费场景。
政策特别关注就业结构转型,提出通过人机协同模式创造新岗位,在养老托育、高危作业等领域培育智能代理等新型职业形态。为减少技术冲击,将建立就业风险评估机制,引导创新资源向就业带动效应强的领域倾斜。例如,智能客服替代重复性工作的同时,催生出数据标注师、AI训练师等新职业。
民生服务领域,人工智能正织密社会关怀网络。智能穿戴设备可实时监测老人健康,陪伴机器人缓解独居者孤独感,健身APP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提供个性化指导。政务服务将实现“主动感知需求-智能规划方案-全程自动办理"的闭环,例如通过分析市民出行数据优化公交线路,利用AI预警系统提前防范灾害风险。
安全治理层面,我国正构建"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的多元安全体系。在生态环境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测网络可实时追踪大气污染源、预测海洋灾害,为碳市场交易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将推动技术开源共享,与各国共建算力基础设施,培养跨境AI人才,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这场智能变革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生活:清晨,智能音箱根据睡眠数据定制早餐方案;上班途中,自动驾驶车辆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工作时,AI助手协助完成数据分析;傍晚,社区机器人陪伴老人散步聊天。随着政策落地,一个更高效、更温暖、更可持续的智能社会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