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7月10日),xAI 刚刚发布了他们最新的 Grok 4 大模型。这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单体的 Grok 4,另一个更强的叫 Grok 4 Heavy,能让四个 AI“大脑”一起工作,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马斯克说 Grok 4 非常厉害,在一项综合能力测试中得分超过了谷歌和 OpenAI 的顶尖模型,他自信地宣称“在所有学科上,Grok 4 都比博士还强——没有例外”。
据说因为马斯克本人很喜欢动漫,所以团队在 Ani 的形象上花了很多功夫。还有人发现,系统里藏着一个正在开发的新角色“Chad”,可能是个虚拟健身教练。这个聊天功能还允许用户自己选择能不能聊一些“限制级”的话题(NSFW内容)。
马斯克表示,xAI的聊天机器人Grok将在数天后安装到特斯拉汽车上。
马斯克在通过视频直播展示新版Grok后谈及了这一计划。他和xAI团队成员宣传了改进后的语音对话功能,并称新AI系统在测试中表现优于OpenAI等公司的模型。
xAI在删除Grok在X平台上的不当发帖(包括反犹评论和用户回复)一天后发布了Grok 4。公司表示,“自发现相关内容以来,在Grok在X平台发布内容之前,禁止仇恨言论出现。”
Grok集成进特斯拉汽车显示了该电动车制造商与xAI之间关系的深化,随着销量下滑,部分特斯拉投资者曾呼吁加强合作。
特斯拉给Grok套上“束缚”
虽然现在特斯拉已开始向车辆推送此更新Grok,但却设有一个重要的限制条件。
特斯拉在发布说明(2025.26版本)中写道:
Grok(测试版)(美国,AMD车型);
Grok现已直接在你的特斯拉车辆中可用;
需要高级联网服务或WiFi连接;
Grok目前处于测试阶段,不会向车辆发送指令——现有的语音指令保持不变。

首先,它仅在配备AMD信息娱乐计算机的美国车辆上可用,这意味着仅限2021年年中以后生产的汽车。
但更重要的是,特斯拉表示,在当前版本中,它不会向车辆发送指令。因此,这就如同在手机上安装了Grok,只不过是安装在了车载计算机上。
Grok,本来还算是能说会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AI助手。
你兴致勃勃地想试试它的本事:“嘿Grok,车里太闷了,开点窗透透气?” 或者 “导航去最近那家网红咖啡店。”
结果呢?Grok会非常礼貌,甚至可能带点歉意地告诉你:“抱歉,我现在还没法帮你操作车子呢。”
它能和你畅聊宇宙奥秘、讲冷笑话逗你开心,但却无法在已安装它的汽车上帮你调个空调……
乍一看,这挺让人失望的,对吧?
感觉特斯拉要么是技术没搞定,要么就是胆子太小,怕担责任。
安全、法规、怕AI瞎搞出事故——这些确实是摆在台面上、实实在在的理由。
谁都不想自己车里的AI一个指令误解就把空调开到冻死人,或者导航导到沟里去。
特斯拉把这个“紧箍咒”先给Grok戴上,合情合理,也能堵住监管机构和担忧安全人士的嘴。
但如果你只看到这一层“安全合规”的表面文章,那可就太小瞧马斯克和特斯拉的深谋远虑了。
这个“安全茧房”,真正的妙用藏在更深的地方——它在悄悄地“驯化”你,培养你对这个AI伙伴的依赖和信任。
特斯拉深谙人性。
它知道,直接给一个全能的、能操控车辆的AI,用户可能会警惕、不习惯,甚至害怕。
所以,它先推出一个“无害版”的Grok。
它不能动你的车,但它能陪你解闷:堵车时聊聊最新的科技动态,想不起某个历史事件让它查查,甚至心情烦躁时让它讲个冷到冰点的“爸爸笑话”。
特斯拉的目的,就是让你在无数次这样的、轻松无害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一个习惯——在车里,遇到事情或者无聊了,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问问Grok吧”。
你开始习惯对着中控屏说话,把它当成一个随时待命的、知识渊博的伙伴。
这种习惯的养成和信任感的建立,是无形且强大的。特斯拉在耐心地让你适应“车里有个智能AI”这件事,为将来它真正大展拳脚时,扫清心理上的障碍。
而且,这些来自真实车主、在真实驾驶场景中产生的对话和行为数据,对特斯拉来说,就是无价之宝,是驱动未来的超级燃料!
怎么让车主甘愿掏钱订阅?
现在这个阶段,Grok就是特斯拉汽车的一个“增值添头”——有它挺好,能解个闷儿;没有它,车照样开,现有的语音指令系统也能应付基本操作。
特斯拉把它绑在“高级连接”服务上或者单独弄个小订阅包,门槛不高,意思就是:“来,试试看,好玩不贵。”
但“体验”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能钩住你未来的钱包。
现在让你花点小钱,或者作为高级服务的甜头,核心目的不是立刻赚大钱,而是悄悄地、彻底地改变你的习惯和期待。当你堵在路上跟Grok扯闲篇成了日常,当查个资料、讲个笑话成了自然反应,你就在不知不觉中被“驯化”了。你开始习惯车里有个无所不答的智能伙伴,这种习惯的养成,是未来让你为它付更多钱的基础。
特斯拉在培养一种新的“车载智能服务”消费习惯,就像当年人们从买唱片到订阅音乐流媒体一样,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真正的变化,必然是在Grok从“聊天机器人”进化成“全能车管家”的那一刻。
如此一种深度融入车辆控制、结合情境主动服务的体验,和现在只能陪聊的Grok,完全是天壤之别!
当Grok解锁了这些能力,它就从一个“有趣的玩具”,瞬间变成了你开车离不开的“智能副驾驶”。
它的价值会发生指数级的爆炸增长。
这时候,用户付费的意愿会极大增强。为什么?因为它解决了真实的痛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
省去了在屏幕上繁琐操作的麻烦,让驾驶(甚至未来的乘坐)体验变得无比顺畅和个性化。这种体验上的巨大提升,是用户愿意为之持续付费的核心动力。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而是像高级音响、真皮座椅,甚至像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一样,成为车主愿意额外花钱购买的核心高价值功能。
而且,和硬件不同,软件服务的边际成本极低,一旦用户订阅,就能为特斯拉带来源源不断的、毛利率超高(远超卖车硬件)的持续性收入,成为财务模型里又一棵茁壮的“摇钱树”。
那为什么现在只给新一点的车(用AMD Ryzen芯片的)用? 表面理由是算力不够跑不动。
但实际还算是很高明的手段,其用意有二:
第一,精准筛选“金主”。能买较新款特斯拉的车主,通常消费能力更强,对新鲜科技接受度更高,也更可能为优质服务付费。特斯拉优先服务这群高价值用户,能更快验证商业模式,获得更好的初期口碑和付费率。
第二,埋下“换车/升级”的种子。当老车主看到新车主能用Grok实现“一句话控全车”的酷炫体验,而自己的车因为硬件限制享受不到时,这种功能上的落差感会形成强大的升级驱动力。它比苹果那种“故意让旧手机变卡”(计划性淘汰)的策略更隐蔽、也更有效。特斯拉是通过提供实实在在的、令人向往的新功能,来吸引你为了更好的体验去购买新车或付费升级硬件。这不是强迫淘汰,而是用“功能魅力”诱惑你主动升级。
所以,特斯拉的盈利路径非常清晰:先用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聊天版”Grok作为诱饵,钩住用户,培养习惯和依赖;同时利用这段时间疯狂收集数据、训练模型、打磨体验;待到时机成熟(技术更安全、体验更完善、用户习惯已养成),解锁Grok的“车辆控制”和“情境服务”大招,将其价值引爆,推动用户从“试试看”的轻度订阅,转向“必须要有”的高价值、高粘性、高利润的深度订阅。
硬件门槛的设置,则巧妙地服务于这个路径,精准定位付费意愿强的用户群体,并为未来的硬件销售或升级埋下伏笔。
这步棋,看的是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软件定义利润”大棋局,而不仅仅是眼前这个能讲笑话的聊天机器人。
特斯拉的“垂直整合”
特斯拉造车、玩AI、搞芯片、做系统,就像一个人包办了整条生产线,从种棉花、纺纱、织布到设计、裁剪、缝制成衣,全在自己家院子里搞定。
由此可以看到特斯拉恐怖的“垂直整合”能力。
别的车企,比如大众、奔驰,要弄个车载AI助手,得去找外面的“技术供应商”买方案,就像服装店去批发市场进货。大众找了Cerence(做语音的老手),奔驰抱了谷歌Gemini的大腿。这当然能快速上车,但问题也很明显:你买的这个“AI助手”,它可能不太懂你这辆车的“脾气”,它能听懂“开空调”,但它不知道你车里的温度传感器具体在哪,不知道你座椅加热有几档,不知道你习惯把方向盘加热调到多少度,更不知道你车现在电池还剩多少电、附近哪有充电桩。它和你车的关系,就像租来的房客,对房子细节一知半解。
特斯拉的Grok就完全不同了。它生在特斯拉这个“大院”里,是根正苗红的“自家人”。 它和车上的每一个传感器、每一行代码、每一块特斯拉自己设计的芯片,都是打通的,比如那个为AI训练而生的Dojo/D1。
那么,xAI(马斯克另一家公司,Grok的创造者)在这里面扮演什么角色?
它既是特斯拉的“独家AI武器供应商”,又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的AI玩家。
特斯拉的几百万辆车,就是Grok最大的、最真实的“训练场”和“实战演习基地”。
Grok在特斯拉车上每天处理海量的、真实的用户请求和车辆数据,这些经验会让它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懂现实世界。这种成长,不仅反哺特斯拉车上的Grok体验,也让xAI的通用大模型能力水涨船高,可以更好地卖给其他客户。
这是一种成长模式,是特斯拉汽车和xAI模型相互滋养、共同进化的共生关系,是其他车企想抄也抄不来的作业。
现在,把眼光放远,我们可以期待一下即将在8月8日亮相的、传说中的特斯拉Robotaxi。
为什么说现在给私家车装个“半残版”Grok是为Robotaxi铺路?想想Robotaxi的核心:一辆没有司机的车,谁来服务乘客?Grok就是那个虚拟的、全能的“司机”+“管家”!
从这方面看,特斯拉的垂直整合并不是要炫技,它是为了打造一个从底层硬件到顶层应用、从私家车到Robotaxi完全贯通的超级智能体,野心颇大!
闭环生态让Grok在私家车上就能做到“深度懂车”,积累独一无二的数据和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未来Robotaxi提供革命性服务体验、并创造持续性收入的基石。
私家车上的Grok,是Robotaxi里那个全知全能“AI司机管家”的预演和训练营。
当Robotaxi真正驶上街头,Grok将从现在这个被“束缚”的聊天伙伴,蜕变成特斯拉移动服务帝国的核心中枢和赚钱机器。
马斯克从一开始瞄着的,就是彻底改变我们“出行”的定义。
对投资人意味着什么?
以前大家买特斯拉股票,就跟买传统汽车股差不多——主要看它这个季度又卖了多少辆车,每辆车能赚多少钱。车卖得多、成本控制得好、利润高,股价就涨。
逻辑简单粗暴,但有个大问题:卖车是“一锤子买卖”,竞争又越来越惨烈,价格战打得大家鼻青脸肿,利润率肉眼可见地下滑,这路子走下去,估值天花板就杵在那儿了。
但Grok上车,包括之前搞得风风火火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和高级连接服务,都在拼命向投资人讲述一个故事:特斯拉目标已经不是要做个“造车卖车”的牌子了,它正在蜕变成一家“科技+服务”巨头!
试想下,苹果卖手机硬件固然赚钱,但它现在最值钱的部分,是那个躺着就能收钱的App Store和iCloud订阅服务帝国。特斯拉现在干的事,本质上就是在复刻这条路——利用它已经跑在路上那几百万辆车的庞大“保有量”,源源不断地向车主兜售高附加值的软件服务。
这对估值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卖车造车,涉及钢铁、电池、芯片、人工,成本大头摆在那儿,毛利率能到20%就算不错了。但软件服务呢?像Grok这种订阅服务,一旦开发完成,每多一个用户订阅,增加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主要是服务器和带宽),毛利率轻松突破70%甚至更高!
如果FSD、高级连接再加上未来的“Grok Pro”(能控车的那种)订阅套餐被广泛接受,特斯拉整体的毛利率水平将显著提升,这直接戳中资本市场的G点——高毛利是科技公司的标志,能换来更高的估值倍数(市盈率、市销率)。
对收入而言,也是具备可预测性的,卖车的收入本来就是波动的了,受经济周期、竞争、产能影响巨大。但软件订阅收入?只要用户不取消,它就是每个月自动到账的“稳定现金流”。
这种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是资本市场梦寐以求的,它能大幅降低投资风险,同样支撑更高的估值。
所以,Grok上车,对资本市场来说,是特斯拉重塑估值逻辑的关键一步棋。 它让“软件与服务”的故事从PPT走向了现实用户的指尖,展示了从“汽车制造商”跃升为“移动科技与服务巨头”的清晰路径。
成功的软件订阅模式能带来高毛利、稳定现金流,彻底改变公司的财务面貌和估值基础。
投资者开始用衡量科技巨头的尺子(用户活跃度、订阅渗透率、ARPU)来重新丈量特斯拉的价值,接下来的每一次财报,尤其是关于Grok的那些新指标,都将成为市场审视这场宏大转型成败的关键窗口。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