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度域报道/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170.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较1—3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延续了年初以来稳中向好的恢复态势。4月单月利润同比增长3.0%,较3月份提升0.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展现出较强韧性。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在解读数据时指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落实宏观政策组合拳,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尤其是以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行业利润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整体数据看,1—4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虽保持低位,但回升势头明显。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速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成为拉动工业利润增长的关键引擎。数据显示,1—4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1.2%,较1—3月份加快4.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3.6个百分点,拉动作用较一季度增强1.6个百分点。
在装备制造业的8个细分行业中,7个行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6个行业增速较一季度进一步加快。
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2.0%,增速较一季度提升6.7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增长15.4%,较一季度加快7.9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速也分别达到11.7%和11.6%,较一季度加快2.2个和8.4个百分点。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随着工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深入推进,装备制造业效益持续提升,正逐步成为工业利润增长的主力军。
高技术制造业的利润增长更为抢眼。1—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9.0%,较一季度加快5.5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在细分领域中,生物药品制品制造、飞机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4.3%和27.0%,反映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推进,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电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速均超过40%,其中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利润增长高达105.1%,电子电路制造和集成电路制造利润增速分别达到43.1%和42.2%。
智能化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同样引人注目,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77.4%、167.9%和80.9%,成为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的新亮点。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简称“两新”政策)持续发力,为工业利润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数据显示,1—4月份,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3.2%,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11.7%,两个行业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0.9个百分点。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速分别达到69.8%、24.7%和18.3%,显示出设备更新政策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效应。与此同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家用电力器具专用配件制造、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非电力家用器具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7.2%、17.1%和15.1%,反映出消费市场在政策刺激下逐步回暖。
尽管前四月工业利润实现恢复性增长,但于卫宁也提醒,当前工业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对工业出口造成一定压力;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工业品价格下降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行业利润增长仍面临较大困难。例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利润同比下降12.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因需求疲软,利润下降23.6%。
此外,企业成本压力依然较大,1—4月份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92元,同比增加0.15元。于卫宁表示,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为巩固工业利润恢复基础,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重点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将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培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增长点,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此外,各地还通过举办促销活动、发放消费券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为工业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最新数据看,我国工业经济正逐步走出疫情阴霾,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不仅反映了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也彰显了工业经济的强大韧性。智能化、数字化产品的爆发式增长,更是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与此同时,“两新”政策的持续发力,既推动了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又释放了消费潜力,形成了供需良性互动的局面。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工业经济的恢复仍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政策持续发力、企业主动作为、市场信心逐步恢复。未来,随着宏观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以及新动能行业的持续壮大,我国工业经济有望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32度域将持续关注工业经济运行态势,为您带来权威解读与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