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宣布完成国产5纳米工艺技术

中芯国际宣布完成国产5纳米工艺技术

中芯国际近期在先进制程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与华为合作实现的5纳米芯片量产技术引发行业关注。据技术分析,该工艺基于国产深紫外(DUV)光刻设备,通过自对准四重图案化(SAQP)技术将28纳米制程设备的精度提升至5纳米水平,晶体管密度达到每平方毫米1.02亿个,良率从初期20%经过18个月优化提升至90%。

这一突破得益于真空压力除泡技术将气泡缺陷率控制在5ppb以下,临界尺寸均匀性(CDU)达到≤0.8纳米,同时智能良率管理平台将工艺参数分析响应时间压缩至500毫秒,套刻精度(OVL)优化至2.1纳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技术参数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但中芯国际官方尚未通过正式公告或财报确认5纳米工艺的量产完成,其官网工艺平台页面及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仅提及销售收入增长28.4%及ESG表现,未明确列出5纳米节点。

设备国产化方面,上海微电子光刻机(定位精度0.12纳米)、中微半导体刻蚀设备(亚纳米级)及北方华创缺陷检测系统(纳米级精度)的协同应用,使整体设备国产化率从3%提升至45%,显著降低对国外先进制程设备的依赖。然而,该工艺采用非极紫外(EUV)光刻方案,与台积电、三星的EUV路线存在差异,可能面临线宽控制精度及芯片功耗的长期优化挑战。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中芯国际5纳米技术的商业化潜力需进一步验证大规模量产稳定性,而华为已启动的3纳米工艺研发,采用环绕栅极(GAA)架构与二维材料沟道技术,驱动电流密度较传统FinFET提升40%,或预示双方在更先进制程上的合作深化。

此外,中芯国际碳基芯片项目完成3纳米原型验证,石墨烯量子点器件迁移率达20000平方厘米/(伏·秒),为后摩尔时代技术路径提供新可能。当前,国内半导体产业政策支持(如大基金三期)与美国出口管制形成的双重影响,将持续塑造中芯国际的技术突破节奏与国际竞争力格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