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均全国居首机器人企业为何青睐广东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均全国居首机器人企业为何青睐广东

当前,广东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均居中国首位,在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培育引进了一批企业,孵化了一批充满潜力的初创企业。

大企业拔节生长,小企业生根发芽。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广东主题成员一行走访广东多地,探索机器人企业为何如此青睐广东。

应用场景开花

广东机器人企业有多少?

根据天眼查数据,广东省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16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既有以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在广东的落子,也有以众擎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

在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从研发实验室到核心零部件制造,再到产业链下游的重载、轻载机器人应用场景,一个园区里就覆盖了机器人的全价值链,供应链配套程度达85%。

“以前工业机器人很多核心部件依靠进口,我们设立工业园以后,引进优秀的供应商,实现本地化配套,也加强了自研自制。”库卡中国企业业务总经理兼人力资源总监陈峰表示,库卡将持续加码基础研发投入,通过突破机器人易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技术,助力广东机器人产业链向上进阶。

对于机器人企业而言,谁掌握了应用市场,谁就掌握了产业先机。作为“世界工厂”的广东,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孕育了庞大的市场和遍地开花的应用场景。

与美的库卡全球技术本土化路径不同,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研发,跻身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梯队。“我们自主研发的华数Ⅲ型控制系统突破动力学模型建模及参数精确辨识难题,解决了国产机器人‘无脑’卡脖子问题。”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林介绍。

杨林认为,机器人企业扎根广东的一大优势就是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广东3C手机、汽车等制造业产业密集,能用到工业机器人的场景特别多,对市场的感知速度特别快。我们与某企业合作做了一个机器人加多种传感融合的柔性组装应用场景,就是先在广东落地、示范,然后逐步推向其他地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从事机器人产业,一直有“半小时车程内可完成全链条配套”的说法。广东完备的产业链优势,让广东的企业获得了先发的成本与速度优势。

身高1.38米,仿若真人闲庭信步、舞步流畅……因跳电影《功夫》中“斧头舞”而火爆全网的众擎机器人PM01,吸引了调研人员的目光。

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众擎机器人”)是广东机器人产业的新锐力量,仅20个月已实现从成立到量产上市的飞速成长。在众擎机器人战略经理朱宇翔看来,粤港澳大湾区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公司快速实现产品量产上市提供了极大助力。

“在产业链配套方面,深圳及大湾区城市群具备显著优势。这些地区既有传统重工业基础,又有轻工业制造能力,能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优质的零部件生产和加工服务,确保供应链的高效运转。”朱宇翔说。

搭建全链条孵化培育机制

“‘机器人谷’让我想到了硅谷。”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介绍,扎根“机器人谷”12年来,公司已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专利、规模跻身行业全球前三的“3D视觉第一股”。

黄源浩提到的深圳“机器人谷”位于深圳大学城及周边。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等机器人产业链上市企业以及肯綮科技、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南科大、哈工大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清华深研院等近10所高校在“谷内”聚集,促使深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机器人谷’,十几分钟就可以见到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当面把各自的需求说清楚。”黄源浩说。

“未来20年,机器人产业有望成长为规模达数十万亿元甚至百万亿元级的巨型产业,它的生态系统会非常庞大。”在黄源浩看来,生态建设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合力。“机器人谷”聚集了机器人产业所需的各种关键技术和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机器人技术链条。

这样生机勃勃、聚沙成塔的创新创业生态,在广东并非个例。

云鲸智能、逸动科技、海柔创新……一批来自松山湖畔的机器人企业正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这些企业均在广东东莞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目前,XbotPark机器人基地已孵化超140家企业,被孵团队存活率超八成,孵化存活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我们通过创业全流程支持、自有基金支持、供应链支持、导师指导、创业大家庭‘传帮带’等‘五步法’,为早期硬科技创业者‘撑腰’。”XbotPark机器人基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基地全程支持创业者,帮助创业团队进行产品方案评估与研发、推进产品试制。

在供应链方面,XbotPark机器人基地针对硬科技初创企业对供应链的需求,专门打造“共享工厂”服务平台,为产品生产制造不同阶段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原始技术如同“青苹果”,需要经过中试、产品验证等环节才能成为可上市的“红苹果”,最终目标是培育出带动整个产业升级的“苹果树”。在从“青苹果”到“苹果树”的过程中,广东为机器人企业搭建了全链条孵化培育机制,搭建了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以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下称“广智院”)为例,副院长周晓晓介绍,广智院联合东莞市产业投资母基金、广东省粤科松山湖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及其他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了规模10亿元的长劲石智能制造专项基金,并成立了广智院天使基金,积极开展成果转化。

来源:南方日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7日 20:52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14:29

猜你喜欢

  • AI人工智能

    DeepSeek-R1编程登顶引发算力供给思考

    2025 年 AI 上半场激战落幕!DeepSeek-R1(0528)凭编程实力突围,在国外最新排行榜中与国外大模型并列第一。当 AI 上半场的模型竞技尘埃落定,技术焦点正悄然转向算力基建。从 DeepSeek-R1 的编程突围到算力互联布局,行业逻辑已从单一模型比拼,转向算法创新与算力协同的深水区,下半场的竞争核心正聚焦于基础设施的落地与效能。

    本月,工信部正式印发《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为构建高效协同的算力互联互通体系锚定方向。规划显示,2026 年将全力提升网络互通效能,建成多级调度平台实现算力供需的精准对接;到 2028 年,着力打造智能便捷的算力互联网,为人工智能、科学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国家主导公共算力“大网格”,第一线深耕私域算力“小网格”,二者构成对企业互补加持意义。算力互联网通过整合公共算力资源,解决资源利用率低、调度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多区域、行业层面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形成普惠效益。

    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算力基建的蓝图已清晰展开。从国家级的算力互联规划,到企业级的技术创新实践,一场从宏观布局到微观落地的变革正在上演。公共与私域算力 “网格” 的协同发力,正为行业发展开辟全新路径。

    比如,第一线DYXnet正在联合华为等伙伴构建的算力互联成果——AI原生超互联架构,对企业个性私域智算场景具备定制化价值。

    据了解,第一线依托AI原生超互联架构底盘,融合母公司AIDC、公有云伙伴(包括火山引擎、阿里云、华为云等)、OCD边缘算力云等云边端多梯次算力资源,并与合作伙伴进行产研侧创新,打造云安全等多方面安全服务能力,实现多主体、多架构算力安全调度,对接企业面向“私域”与“公域”各场景的AI训推需求。随着第一线与多算力生态伙伴联合携手,以及自身不断创新,未来将持续释放更大算力协同价值。

    依托云边端协同的 “专有 AI 算网”,第一线搭载集成多类型 AI 大模型的 AI MaaS 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算力支持与模型服务。这一合作生态中,第一线与火山引擎、腾讯云合作伙伴持续迭代技术能力,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增效,不断推出创新解决方案,推动服务效能跨越式提升,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注入强劲生态动能。

    基于AI算网+大模型融合服务能力,第一线正积极与制造、教育等领域客户展开深度合作,提供从方案规划、开发工具支持到模型优化的全流程服务,助力企业搭建私域 AI 大模型应用体系。

    以制造业头部企业旭日国际集团为例,面对复杂网络环境、数据安全挑战及高昂的 AI 工具自研成本,第一线为其量身定制数智化解决方案。分阶段落地 ChatV AI 助手与 ChatBI 智慧数据系统,融合前沿 AI 大模型,实现高效智能交互。两项应用部署于第一线 OCD 边缘算力云,赋能智慧办公与商业决策。

    从政策驱动的算力基建顶层设计,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探索,第一线通过构建算力生态与深化行业应用,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 AI 技术与算力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这场由政策、企业与技术共同推动的变革,有望为各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数字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原文转自: 周口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2025年6月27日
    0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