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达沃斯选择中国打印机?奔图给全球供应链上了关键一课

夏季达沃斯选择中国打印机?奔图给全球供应链上了关键一课

仲夏时节,天津迎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24日至26日,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名嘉宾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主题,共同探讨在地缘经济格局不断变化背景下全球增长的新方案。

在这么一个节点上,在如此重要的国际性论坛上,中国打印机领军企业纳思达集团旗下品牌奔图26日在天津发布新一代“扛打系列”打印机,据悉,该打印机为2025年天津夏季达沃斯会议服务用机。

这场发布会由新华网现场直播,以“连续打印40万页无故障、卡纸率低至0.02‰”的突破性表现,获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官方认证,成为全球打印机行业新标杆。

活动现场,世界纪录认证官、达沃斯论坛保障团队代表与数百名行业人士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

据现场发布会介绍,此次发布的扛打系列搭载自主研发的打印机主控SOC芯片,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设计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分析人士指出的“从性价比竞争转向技术标准制定”非常精准。

过去,中国打印机(包括奔图早期)主要依靠价格和本土化服务抢占市场。而“扛打系列”凭借世界纪录认证的硬指标,主动设定了行业在可靠性方面的新标杆。

这意味着中国品牌开始有能力定义什么是“好产品”,引导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奔图作为论坛官方服务用机,在1800多位全球政商领袖面前,经受住了高强度、高规格、高关注的实战考验。其稳定性本身就是对“中国制造”可靠性的最佳证明,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

整场发布会我当然也看了,从我个人的观感来看,奔图的“世界纪录”,更多是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降维打击秀”。

夏季达沃斯选择中国打印机?奔图给全球供应链上了关键一课

当然,这并非贬义,只是阐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它闪耀的并非技术巅峰的一种征服,而是在西方科技铁幕的缝隙中,中国工程师凭借“成熟手艺+拼命三郎精神”撕开的一道生存缺口。

令人在敬佩中,又倍感迫切!

这耀眼的光芒,映照着的,正是中国冲击真正高端科技领域时,那令人窒息的一个个至暗时刻。

1. 自研芯片的真相

新闻里锣鼓喧天说“自研主控SOC芯片打破垄断”,听着都觉得热血沸腾?

这颗被捧上神坛的芯片,用的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的超级技术。

它更多是扎根在28纳米甚至更“成熟”(也就是更老一代)的芯片制造工艺上。

这个领域,中国经过多年死磕,算是基本能自己掌控了,不像7纳米、5纳米那些顶级芯片,被卡脖子卡得死死的。

而打印机这玩意儿,核心是机械精密和系统稳定,对芯片运算速度的极致要求没那么变态(不像你的手机或AI服务器),用不着非得最顶级的14纳米以下制程。

奔图的聪明(或者说无奈)之处在于,既然顶级赛道被封死,那就在我能玩的赛道上,玩到极致!

他们是怎么“玩到极致”的?简单说,就是在芯片设计上动足脑筋(比如那个优化纸张路径的设计),再把整个打印系统像拼精密乐高一样严丝合缝地整合好(配合一大堆高精度传感器)。

目标很明确,在同样使用“老一代”芯片工艺的前提下,奔图的打印机,就是要比你某普、某能的更皮实、更少卡纸!

这就是典型的“田忌赛马”策略,用我的上等马(成熟工艺下的极致工程优化),专打你的中等马(国际巨头在消费级产品上为了控制成本而妥协的可靠性)。

策略是没问题的,奔图所造打印机也蛮靠谱,但这里有个残酷又心酸的潜台词:其实,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在打印机芯片这个领域里,国际巨头们似乎并没对中国禁运!

根据一些报道显示,美国商务部主要针对的是半导体设备,特别是芯片制造设备,而对打印机芯片的禁运情况并未明确提及。

例如,美国对三星、SK海力士和台积电等公司在华晶圆厂的豁免被撤销,主要是针对半导体制造设备,关于稀土出口管制和芯片设备禁入的规定也主要集中在半导体领域,而不是打印机芯片‌。

为什么?说句涨别人威风的话,因为这在人家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战略高地,犯不着花大力气封锁。

奔图投入巨资、耗时十几年、迭代几百次搞自研,某种程度上,是在一个“本可以轻松买买买”的领域,被迫下血本做“备胎”。

太无奈,又太必须了!这实际上也是中国科技企业普遍的心态,那便是对供应链安全有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哪怕在低风险领域,也宁愿砸钱自研,只求一个“睡得着觉”。

这份悲壮,其实没有多少个企业愿意去担当起来的,一定程度上,奔图也算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使命选择了。

2. 给“中国制造”的信任

这种场合,对任何服务设备的要求都是“变态级”的,文件不能晚、不能错、机器不能趴窝,全球镜头盯着,出一点岔子就是国际笑话。

奔图这次能被选为官方打印机,承担打印所有会议材料的重任,并且真刀真枪地扛住了高强度、连轴转的打印任务没掉链子,这件事本身就极具爆炸性。

为什么?这相当于在最挑剔、最严苛的“考场”上,当着1800位全球顶级“考官”的面,奔图(代表中国制造)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这些见多识广的领袖们亲眼所见、亲身感受了机器的稳定运行。这种“全球公测”的成功,胜过任何天花乱坠的广告。

它向全世界负责采购的企业高管传递了一个信号:选择真正技术过硬、可靠性顶级的中国供应商,不仅不是风险,反而是规避风险的最聪明做法!

夏季达沃斯选择中国打印机?奔图给全球供应链上了关键一课

当全球都在吵吵“去风险”时,达沃斯组委会用实际行动做了选择——他们认定的“风险”,是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设备,而非设备产地的标签。这无疑是对当下喧嚣的地缘政治“去风险”论调,一次无声却有力的“认知校准”。

中国能提供的,远不止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还有能在世界顶级场合稳定运行、值得信赖的高端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这实际上是“中国方案”在高端制造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最接地气、最有说服力的展示。

“奔图模式”能复制吗? 中国其他高端制造领域(比如精密机床、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能不能也像奔图这样,走通“技术自主 -> 做到世界级可靠 -> 赢得全球信任”这条路?

这绝非易事,需要企业有死磕技术的“工匠精神”,有持续烧钱搞研发的决心,还得有像天津自贸区、珠海打印耗材之都那样能提供制度创新支持的“好土壤”。

奔图现在打印机硬件(特别是可靠性)很能打,但打印机不是光有个铁壳子就行。

耗材是不是好用又便宜?配套的管理软件是不是智能便捷?售后服务是不是及时到位?这些构成了打印的“生态”。

奔图需要在巩固硬件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构建自己的强大生态圈。更进一步,要敢于参与甚至主导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把这次靠“40万页”刷出来的技术标杆,变成持久的行业规则话语权,从“卖产品”到“定规则”,这才是更高的境界。

奔图在达沃斯的亮相,是一次漂亮的“信任突围”。它用顶级的可靠性,给全球供应链上了一堂生动的“去风险”实践课:撕掉偏见,回归本质,拥抱真正的实力派。

但这次的信任能否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开端,取决于更多中国企业能否将这份高光时刻,转化为持续攀登产业巅峰的持久动力,并在全球规则的牌桌上,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席位。

3. 技术背后是什么?

回到发布会现场,那个金光闪闪的世界纪录认证(WRCA)——连续打印40万页无故障、卡纸率低至0.02‰(换算一下,就是十万分之零点二),这确实是牛逼的,听着就让人安心。但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首先,“可靠性”是用钱堆出来的。那颗自研芯片当然有功,但实现低卡纸率的真正功臣,恐怕是不计成本的冗余设计。

什么叫冗余设计?就是为了防止出错,多上几道保险。

比如,国际巨头的机器可能只用5个关键传感器监控纸张,奔图为了追求极致的低卡纸率,是有可能塞进去10个甚至15个的!不过这只是我的揣测,没有实证!

另外就是机械结构设计得更复杂,加入更多的防卡纸、自动纠错机构,就像为了确保一辆车绝对不抛锚,给它装两个发动机、三个变速箱——当然更可靠,但成本也蹭蹭往上涨。

某些国际巨头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桌面级打印机上,是允许一定故障率的。这不是他们技术不行,而是商业策略,在可接受的故障范围内,最大化利润。

奔图这次相当于用接近工业级打印机的严苛标准(成本自然也向工业级靠拢),来“降维打击”消费级市场。

短期看,数据亮眼,世界纪录加身,营销效果爆炸。

但长期看呢?消费者愿不愿意为这份“超强扛打”支付更高的溢价?当成本最终反映到售价上,市场买不买账?这是个巨大的问号。

其次,世界纪录的光环下,有一个明显的“实验室”与“现实”的鸿沟。WRCA认证的“连续打印40万页,卡纸率低于0.02‰”,有个关键前提:“单次连续打印”。

怎么理解呢?实际上,就有点类似于让一个运动员在完美的赛道、恒定的温度湿度下,不间断地冲刺直到破纪录。

但真实的办公室场景是什么?是打印几份文件就停一停,是不同部门塞进不同厚度、不同质量的纸张(甚至夹杂着皱巴巴的旧纸),是夏天闷热潮湿、冬天干冷静电……这种间歇性、多介质、环境复杂多变的“实战”环境,才是真正的考验。

做打印机的那几个国际巨头几十年积累的恐怖壁垒,不在于某个实验室极限数据,而在于他们庞大的全场景鲁棒性数据库。

什么叫鲁棒性?简单说就是“抗折腾”的能力。

他们通过海量用户反馈和极端环境测试,积累了无数模型:温度从零下到50度、湿度从10%到90%、纸张从60克薄纸到300克卡纸……在各种魔鬼组合下,机器性能会如何变化?如何提前调整参数避免故障?这种基于海量实践数据的“经验”和“预判”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奔图这次用这么一组漂亮的实验室数据去证明其工程能力的优秀,肯定是值得骄傲的,毕竟也是一个重大的行业突破,也是中国打印在全球化技术上的突破,但思虑再三,其实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在这类底层全场景数据库积累上的巨大空白。

从“实验室冠军”到“全天候战士”,奔图还有很长的、充满未知挑战的路要走。

4. 中国“替代”战略的完美缩影

奔图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中国制造业“进口替代”策略的教科书级案例。

从局部的商业模式上比较,国际上的打印机巨头们(某普、某能、某生)和卖豪华汽车的4S店没什么两样,车(打印机)本身可能不赚大钱,但后续的“原厂墨水”(硒鼓、墨盒)才是利润丰厚的摇钱树。

这些原厂耗材价格高昂,关键还内置了加密芯片,防止你用“副厂”便宜货。

奔图的起点,就是从这“加密芯片”开始的,琢磨透了原厂芯片的加密逻辑,做出了廉价的“通用芯片”。

用户买了他们的芯片,就能塞进“副厂墨盒”里,骗过打印机,用上便宜墨水。

这招直击巨头命门——耗材利润。

但这条路明眼人一看就是荆棘满布。巨头们手握专利大棒,全球范围内挥舞诉讼。奔图们常常游走在侵权的灰色地带,官司缠身是常态,加上原厂不断升级加密算法,奔图就得不断破解,疲于奔命,也给人一种“山寨兼容”的印象,难登大雅之堂。

这个阶段,是典型的“夹缝求生”,靠的是对中国市场成本敏感度的深刻理解,以及工程师们快速逆向破解的能力。

赚的是辛苦钱,风险极高,但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和技术积累。这是“替代”的萌芽,目标是巨头利润最丰厚的“耗材后市场”,而非整机本身。

但做“耗材游击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天花板太低,风险太大。

奔图的母公司纳思达,彼时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收购美国老牌打印机企业利盟(Lexmark)。

这可不是简单的“买厂子、买设备”就算了。

其收购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盟手里握着的海量打印机核心专利。

这相当于什么?有三个意义,显得颇为重大。

其一,是买“门票”,打印机行业是专利丛林,没有核心专利授权,你想自己研发生产整机?那些巨头的专利诉讼能把你告到倾家荡产。

收购利盟,纳思达瞬间拥有了合法生产打印机的“通行证”。

其二,是买“护身符”,拥有了自己的专利库,就有了和巨头们(某普、某能等)进行专利交叉授权谈判的筹码。

你可以用我的专利,我也可以用你的,大家互相制衡,避免无休止的诉讼。这为后续自主发展扫清了最大的法律障碍。

其三,是买技术积淀,利盟本身在激光打印技术上有深厚积累,这给了纳思达一个高起点,也给了奔图做打印机的技术沉淀,令其具备夯实基础的能力。

然而,这“关键一跃”的背后是巨大的代价(收购耗资巨大)和深刻的现实。

获得专利授权、进行交叉授权谈判,本质上还是在向既有的国际专利体系“交保护费”。

自主权是增强了,但远非彻底摆脱依赖。

而且,虽说是拥有了整机组装生产的合法性,但打印机最核心的“大脑”(主控芯片)、“心脏”(激光引擎)等关键部件和技术,仍然掌握在别人手里。

冷静一点看,纳思达那时候更像一个拥有了品牌和组装权的“高级集成商”。

这一步,是“替代”战略从边缘(耗材)向核心(整机)迈进的关键,它用资本换取了生存空间和发展资格,但核心技术的命门,依然捏在别人手中。

拥有了利盟的专利护盾和整机能力后,纳思达/奔图开始向产业链更核心的环节攻坚。本次达沃斯发布的“扛打系列”搭载的自研打印机主控SOC芯片,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

这个芯片为何重要?从打印机本身来说,这块芯片是负责协调控制打印机的所有动作——接收数据、处理图像、指挥激光扫描、控制纸张传输、管理传感器等等动作的“大脑”,是整个打印系统的指挥中枢。

实现了主控芯片的自研自产,意味着在打印机的核心控制系统上,不再受制于外部供应商(如美国的Marvell等)。

在供应链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这具有战略意义。

夏季达沃斯选择中国打印机?奔图给全球供应链上了关键一课

另外,有了自己的芯片,才能深度定制、优化算法(如发布会上强调的各种智能功能、AI语音控制等),为实现“连续打印40万页,卡纸率低于0.02‰”这类极致性能目标提供了底层支撑。

只是,攻坚成功,并不代表从此就是巅峰。

技术的突破,是在打印机特定功能需求和成熟制程工艺 背景下取得的成功,它证明了在特定领域,通过极致工程优化,中国能用相对“成熟”的技术做出世界级可靠性的产品。

但这不等于我们在最顶尖的通用芯片设计(如手机/服务器CPU/GPU)或先进制程(7nm以下)上取得了同等突破。

需要清醒看到,这就是前面我所提到的、典型的以己之长(成熟工艺下的深度优化、系统工程整合能力),攻彼之短(国际巨头在消费级产品上对成本控制的妥协,导致其同等工艺芯片未追求极致可靠性),是战略选择的胜利,并不是技术本身的超越式胜利。

但这一步,确实是标志着“替代”深入到了核心部件层级,在“大脑”层面实现了自主可控,是质的飞跃。

它赋予了产品差异化的竞争力(极致可靠性)和供应链韧性。

5. 说在最后

奔图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光芒璀璨夺目,是中国产业升级路上一个值得标记的节点,它证明了我们在特定领域、特定条件下,有能力做到世界级的可靠性。

它所展示的是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硬实力,是“工匠精神”结出的产业硕果,是制度创新赋能发展的“天津样板”,更是中国企业从“制造”迈向“创造”和“制定标准”的坚定步伐。

这不仅是打印机行业的转折点,更是观察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战略落地的绝佳窗口。未来,期待奔图和更多的“中国奔图”们,不仅在国内“扛打”,更能在全球市场“扛鼎”。

这份成绩单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值得肯定。

但当光芒消减,我们必须仍然有勇气直视那依然深邃的黑暗,为何?要知道在决定国家未来科技命运和全球话语权的真正高端硬科技赛道上,封锁的铁幕依然厚重,突围的代价难以估量,前路布满荆棘。

奔图的SOC芯片再稳定,也无法打印出我们急需的最高端光刻机图纸,这份在打印机领域练就的极致工程能力,如何能迁移、突破到那些被严密设防的“无人区”?

这需要的已远非一家企业的努力,而是国家层面在基础科学、顶尖人才培养、全球资源整合以及不屈的战略意志上,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

奔图的达沃斯时刻,是微光,也是警钟。

它照亮了我们在成熟领域的潜力,更尖锐地提醒我们:真正的科技长征,才刚刚迈出最艰难的第一步。

在欢呼声之外,我们更需要的是对前路险阻的清醒认知,和向最坚固堡垒发起冲锋的决绝勇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6日 21:38
下一篇 2025年6月27日 10:0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