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正加速推进大规模整合进程。行业专家指出,此轮整合旨在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与技术协同,突破国际技术封锁,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国产半导体设备向高端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自2024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简称“并购六条”)以来,半导体领域并购重组活跃度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半导体行业已完成并购案例48起,涉及设备、材料、设计等多个关键环节,平均每四天即有一例并购发生。
政策层面,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金支持等手段,明确鼓励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技术整合与产业链协同。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应对外部技术封锁与市场挑战,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生态。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补强技术短板。例如,北方华创通过收购芯源微部分股权,完善了其在涂胶显影设备领域的布局,形成“刻蚀+薄膜沉积+清洗”全链条技术能力;华海清科收购芯嵛半导体后,业务范围从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拓展至离子注入领域,构建“装备+服务”一体化平台。
此外,沪硅产业通过整合旗下子公司股权,实现对300mm大硅片核心资产的全资控制;中环领先与鑫芯半导体战略重组后,12英寸硅片产能快速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半导体硅片市场的领先地位。
整合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推动了技术协同创新。在SEMICON China 2025展会上,多家企业展示了技术突破成果:新凯来发布31款半导体设备,覆盖扩散、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制程环节,部分产品已实现14纳米及以下制程量产验证;中微公司等离子体刻蚀设备、拓荆科技原子层沉积(ALD)设备等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行业分析师指出,国产半导体设备正通过“成熟制程替代+新兴领域突破”的双轨路径,加速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领域,国内企业已推出适用于汽车电子、AIoT等场景的国产替代方案,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着整合深化,中国半导体设备业有望形成“巨头引领+细分深耕”的产业格局。头部企业如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正通过持续并购与技术创新,构建“设备+材料+制造”的生态闭环;中小企业则在先进封装、量检测等细分领域孕育“隐形冠军”,嵌入全球产业链。
同时,国内企业正加速国际化布局,通过东南亚、中东等市场拓展全球影响力。例如,北方华创设备已出口至多家海外晶圆厂,其性价比优势(较国际同类产品低30%-50%)成为打开新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