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英伟达CEO黄仁勋为“可能失去中国市场”而公开表示“失望”的24小时后,华为在今日的全联接大会甩出了“全球最强”AI算力集群,完成了芯片战争中最硬核的回应——你限制我一颗芯片,我就用一万颗芯片的合力,杀出一条血路!
一边是芯片巨头CEO难掩失落,坦言“只有当一个国家希望我们进入时,我们才能服务”。
另一边是中国科技领军企业高调亮剑,宣称用“群计算”弥补“单芯片差距”,未来多年算力最强!
全球人工智能的竞赛场,正在被硬生生地撕裂成两个体系、两种生态、两条道路。
黄仁勋表示,他对目前的情况感到失望,但中美之间还有更大的议题需要解决。“我对此保持耐心。我们将按照他们的意愿,继续支持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Running Point Capital Advisors首席投资官舒尔曼说:“黄仁勋所谓‘更大议题’的外交辞令,其实就是CEO式的表达,意思是‘我们只是数字冷战中的棋子’。”
为克服单颗AI芯片算力有限的不足,华为持续深耕能将众多半导体集成、构建集群的关键技术。今年早些时候,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人民日报》访谈时表示:“目前,我们的单芯片技术与美国相比仍落后一代,不过我们通过数学手段弥补物理差距,以非摩尔定律途径弥补摩尔定律局限,用集群计算弥补单芯片短板,最终也能实现实际应用需求。”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曾提到:“受美国制裁影响,我们无法前往台积电进行芯片投片,与英伟达相比,单颗芯片算力存在差距。但华为在联人、联机器领域有三十多年的深厚积累,因此我们大力投资联接技术并取得突破,可打造出万卡级超节点,从而始终保持全球领先的算力水平。”
另据消息,超节点Atlas 950 SuperPoD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向市场,Atlas 960 SuperPoD预计在2027年第四季度上市。
1.“双向脱钩”加速
这场看似突然的科技交锋,实则标志着中美技术竞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刻的阶段:从美国单方面的“脱钩”企图,转向了一场中国主动参与的“双向脱钩”。
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再是一方出招、一方接招的被动博弈了,而是双方都在主动选择赛道、重塑规则的全面竞争。
过去几年,美国通过严格的出口禁令,试图卡住中国获取顶尖算力的脖子,其核心手段就是阻止英伟达等公司向中国出售其最先进的AI芯片,如A100和H100。
其策略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延缓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发展速度,维持自身的技术代差。
但现在中国率先决断,不再苦苦寻求替代品或试图绕过制裁,而是主动切断对英伟达“特供版”芯片的依赖。
这款名为RTX Pro 6000D的处理器,本是英伟达为符合美国出口管制规则而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阉割版”产品。中国监管机构告知头部互联网公司停止采购它,其本身就是要告诉全球(尤其是美国),我们不再满足于接受一个性能打折、供应随时可能被切断的“二等席位”,与其委身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歧视性的供应链,不如承受短暂的阵痛,破釜沉舟,将资源与需求全部导向国产替代方案。
华为此刻发布号称“全球最强”的算力集群,正是为这一战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底气与抓手,意味着“备胎”不仅已经转正,更开始展现出替代甚至超越的潜力。
而英伟达CEO黄仁勋之所以感到“失望”,一是现实焦虑,二是为发展感到担忧。
中国市场占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这块巨大蛋糕的突然失去,对其高速增长的商业叙事是一个沉重打击,没有哪家公司的CEO能对这样的前景感到轻松。
而基于长远生态系统的割裂,又令黄仁勋感到切实的恐惧。若是短期的营收下滑,尚能依靠运营或商业手段去拉升。
但现在是中国庞大的AI产业生态——数百万开发者、无数企业和科研机构——彻底与英伟达赖以成功的CUDA软件生态脱钩。
这就比较悲惨了。
CUDA是英伟达耗时多年构建的、几乎成为行业标准的“护城河”,一旦开发者们全面转向华为的昇腾芯片和MindSpore框架,并习惯了这套中国体系,就会形成强大的路径依赖。
即使未来某天政治环境缓和,英伟达也很难再夺回这个市场,因为生态的迁移成本极高。
因此,黄仁勋那句“保持耐心”和“继续支持”的表态,既是无奈之言,也是另一种寻求变机的以退为进的商业策略,其根本目的是试图维持最低限度的联系和好感,延缓生态彻底决裂的速度,为未来可能的回归留下一线生机。
但“双向脱钩”已然加速,两个平行的技术世界也在悄然形成。
2. 华为的战略是什么
华为所选择的道路,和古时候的“田忌赛马”没什么分别。
当美国的技术封锁试图在“单晶片制造”这匹“上等马”上彻底压制中国时,华为没有选择在这个明显处于劣势的赛道上硬拼,而是极具创造性地切换了赛场,用自己的“上等马”——系统级整合能力,去对抗对手的“中等马”。
其核心在于重新定义竞争的规则。
英伟达凭借其无可争议的顶尖芯片设计能力和台积电最先进的制程工艺,在单颗GPU的性能上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在现有的半导体产业格局下,短期内华为是无法在单点性能上直接超越的。
于是,它果断将竞争维度从“单一产品的性能对决”提升至“整体解决方案的效率比拼”。
华为发布的超节点和集群,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算力池”。
它通过自研的高速互联技术、先进的液冷散热系统和软硬件协同优化,将成千上万颗性能稍逊的昇腾芯片无缝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样,对于最终用户(比如需要训练大模型的科技公司)而言,他们关心的不再仅仅是某一颗芯片的跑分,而是整个集群能否以更低的总体成本、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便捷的方式,持续输出他们所需的庞大算力。
相对而言,这个方案就较为完美地将华为三十多年在通信网络、云计算和硬件集成领域积累的深厚功底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任正非所言“用群计算补单晶片”的战略构想。
关键是,这一战略与中国的国家战略形成了深度绑定和共振。
“自主可控”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市场需求。
政策导向明确鼓励甚至要求关键基础设施优先采用国产算力,华为的昇腾AI集群就这么水灵灵地从一个市场参与者,跃升为了整个国家AI基础设施的“定义者”和“规则制定者”。
我认为它是在主动塑造一个以自身技术架构为标准的新市场。
国内的开发者、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了符合政策要求和获得稳定的供应链,会开始大规模地向华为的昇腾AI平台和MindSpore框架进行生态迁移。
这个过程一旦启动并形成规模,就会产生强大的网络效应和路径依赖,从而在中国市场内构建起一条既宽且深的“护城河”。
华为不仅仅是在卖产品,它更是在输出一整套技术标准和生态系统,这确保了即使未来国际技术环境有所变化,其在国内市场的根基也难以被动摇。从这个角度看,华为已经从一个被迫应对制裁的挑战者,转变为了一个主动参与让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方向的布局者。
3. 市场与资本的博弈
这场中美芯片博弈的冲击波,最终传导至市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迫使中国的科技巨头们做出艰难的战略抉择,同时也让全球资本市场不得不重新评估两个科技体系的未来价值。
对于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这些处于AI研发前沿的中国科技企业而言,不管怎么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是会陷入一个典型的“两难困境”的。
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基于英伟达芯片和CUDA生态的强大、稳定的开发环境,这是全球公认的“黄金标准”,切换平台意味着巨大的技术迁移成本、潜在的性能损失和未知的兼容性风险,可能会拖慢其产品迭代和商业化的速度。另一方面,继续依赖英伟达则意味着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政策合规风险与供应链不确定性——美国制裁的利剑始终高悬,任何一次禁令升级都可能让采购渠道瞬间中断。
所以,监管机构此时明确指令停止采购英伟达特供芯片,看似剥夺了企业的选择权,但一定程度上是在帮助它们下定决心,做出“长痛不如短痛”的战略决断,也算是以国家的力量为企业兜底。
即相当于用行政力量强行将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导向华为等国产供应商,为他们创造了至关重要的试炼场和迭代机会。
没有这些真实、大规模的应用场景反馈,国产AI生态的成熟将遥遥无期。
同时呢,全球的资本市场也在用真金白银为这场博弈投票,各自都在讲述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英伟达的股价在星期三下跌2.6%就是明证,
投资者们普遍开始担忧其赖以维持高估值的“全球高速增长”叙事出现了第一道裂痕。
尽管世界其他地区的需求依旧火爆,但永远失去占其数据中心收入四分之一的中国市场,意味着其未来的增长天花板被硬生生压低,所有估值模型都必须因此进行下调,这是其作为一家全球化公司无法回避的地缘政治风险。
反之,在中国,华为虽未上市,但其技术突破所带来的信心红利,却惠及了整个国内AI与半导体产业链。
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服务器组装、软件框架开发、AI应用落地,一条完整的“去英伟达化”替代产业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前景和增长动能。
资本势必要重新审视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家企业,因为一个由国家战略推动、内需市场支撑、并由华为技术领航的庞大替代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这不再仅仅是几家公司的商业竞争,而是两个科技体系、两种投资叙事的全面竞赛。
4. 两个生态,两个市场
全球人工智能算力格局的演变路径已经逐渐清晰,所以我认为,它很可能不会呈现出一方完全取代另一方的结局,而是会走向一种“一个世界、两个体系”的平行发展态势。
我们或者将见证全球科技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分裂:一个体系以英伟达为核心,继续主导美国及其盟友市场;另一个体系则以华为为引领,主要服务中国及部分其他地区市场。
英伟达体系将延续其基于最先进半导体制程和CUDA软件生态的技术路线,这个生态系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强大的护城河,成为全球绝大多数AI开发者的首选。
而华为体系则走出一条独特的差异化道路——通过系统级架构创新和MindSpore开源框架,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算力解决方案。
这两个技术体系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并行发展,各自迭代升级。
在学术研究和开源社区等非商业领域,两个生态或许还会保持一定的交流与融合,但在商业应用和地缘政治层面,技术壁垒和市场分割恐怕会不断加深而非弥合。
若如此,影响就大了。
一方面,双轨并行可能催生更多的技术多样性,避免单一技术路线垄断市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全球科技资源将被分割,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效率损失。
对投资者而言,关键问题不再是简单判断“谁会赢”,而是要深入理解这两个体系将如何各自演化,以及如何在这两个并行的生态中寻找机会与管理风险。
华为证明了系统创新的巨大潜力,但长期看,中国仍需在基础工艺(半导体制造)和基础软件(AI框架)上持续突破,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持久战。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财联社(20259月18日 《华为:明年Q1推出昇腾950PR芯片》)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