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和博通的业绩超预期,显示AI持续景气

英伟达和博通的业绩超预期,显示AI持续景气

2025年第二季度,英伟达与博通交出的财报数据,如同两枚投入科技湖面的深水炸弹,不仅激起了资本市场的层层涟漪,更深刻地揭示了人工智能(AI)产业持续高涨的景气度。这两家科技巨头的业绩超预期,不仅仅是企业个体成功的标志,更是整个AI行业需求爆炸式增长的鲜明注脚。

英伟达,作为AI算力市场的绝对领头羊,其财报数据堪称AI产业景气度的“晴雨表”。2025年第二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同比暴涨154%,达到263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每天进账2.87亿美元,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越了全球许多顶尖科技公司的季度营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被业界寄予厚望的Blackwell芯片尚未大规模出货,仅样品发货就已让市场为之沸腾。这款芯片预计将进一步巩固英伟达在AI训练市场的垄断地位,其单集群可支持百万级GPU互联的能力,相当于将整个上海市的算力集中在一个机房里,满足了AI大模型训练对算力的极致追求。

与英伟达在通用AI算力市场的霸主地位不同,博通则选择了另一条赛道——AI定制化芯片市场,并成为了该领域的隐形冠军。2025年第二季度,博通AI相关收入同比激增46%,达到44亿美元,其中为谷歌定制的第七代TPU芯片贡献了近半壁江山。这款芯片单集群性能达100EFLOPS,相当于全球TOP500超算排行榜第10名的算力,却只有冰箱大小,完美契合了AI推理场景对能效比和成本控制的严苛要求。博通的成功,在于其精准地捕捉到了AI推理市场的巨大潜力,并通过ASIC定制化芯片,以更高的能效比和更低的成本,切入了这一市场。

英伟达与博通的财报数据,只是AI产业狂飙突进的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增长动能,来自于市场规模的裂变、算力需求的井喷以及技术迭代的加速。从市场规模来看,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87亿美元,其中中国以561亿美元占据42%的份额,显示出中国在AI领域的强劲势头。更值得关注的是边缘AI市场,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8%,在工业质检、医疗影像等场景加速渗透,预示着AI技术将更加深入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算力需求来看,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同比暴涨74.1%,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单日处理数据量相当于100个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这种需求直接推动了算力基础设施的升级。80%的园区将在两年内完成AI驱动的柔性生产线改造,预测性维护系统可使设备故障率降低40%,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算力在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从技术迭代来看,CPO共封装光学技术已进入商用阶段,可使数据中心互连带宽提升至115.2Tbps,能耗却降低30%,为AI算力的传输提供了更加高效、节能的解决方案。在算法层面,多模态大模型正从“能说会道”进化到“眼观六路”,百度文心一言已能同时处理文本、图像、音频数据,在医疗诊断场景将误诊率降低17%,展现了AI技术在处理复杂任务方面的巨大潜力。

站在2025年的时点回望,AI产业已经完成了从“技术萌芽”到“产业爆发”的惊险跨越。英伟达与博通的财报数据,本质上是AI算力需求从“训练主导”向“推理+训练”双轮驱动转变的生动写照。展望未来,AI产业的景气度将持续发酵,并呈现出场景深化、技术融合、生态重构等发展趋势。AI将渗透到更多产业缝隙,从比亚迪工厂的AI质检系统,到美团外卖的智能调度中枢,AI技术正在重塑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在这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中,AI已经不再是实验室的玩具,而是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生产力,这场革命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 芯片及半导体

    国内首条12寸硅光芯片流片平台在光谷启用,光子“光速高铁”驶入产业化快车道

    32度域 综合报道/ 11月11日,武汉“中国光谷”传来一项关键突破:国内首条基于12寸40纳米CMOS工艺线的全国产化硅光流片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该平台由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建设运营,集成了工艺设计、测试设计和封装设计全套工具,标志着我国在硅光这一前沿芯片技术领域,不仅填补了一项国产化空白,更将研发门槛大幅拉低,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的未来竞争注入了强劲动能。

    如果说传统电子芯片是依靠电子像“汽车运货”一样传输数据,那么硅光芯片则是让光子穿梭于光纤,相当于将数据搬上了“光速高铁”。

    这种技术变革能极大提升数据传输效率与带宽,正随着AI算力等需求爆发而迎来黄金发展期。咨询机构LightCounting预测,到2030年,硅光芯片在光通信芯片市场中的份额将激增至60%。

    而此次启用的平台,正是驶向这一未来的“创新加速器”。

    它创新构建了“多项目晶圆”服务模式,允许多个设计项目共享同一晶圆进行流片,像“拼单”一样分摊成本,使中小企业和科研团队也能负担起高端芯片的试制,有力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尤为关键的是,平台实现了从设计到封装验证的全流程国产化支撑。

    其首版硅光工艺设计套件性能总体达到商用要求,加工精度、波导损耗等核心指标均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这意味着,国内研发团队从此拥有一条完整、自主且高效的国产化路径,能满足产品快速迭代的需求,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这条“光速高铁”的轨道已在光谷铺就。它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一个清晰的产业信号:在决定未来计算与通信格局的硅光赛道上,中国正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生态体系,为下一轮科技竞争夯实基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1天前
    0591
  • AI人工智能

    软银清仓英伟达套现415亿元,官宣筹钱押注OpenAI

    32度域 综合报道/ 就在全球人工智能热潮持续沸腾之际,知名科技投资巨头软银集团在最新财报中披露,已全部清空其所持有的英伟达股票,套现金额高达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与此同时,软银还减持了部分T-Mobile US的股份,再获91.7亿美元资金。这一动作迅速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被解读为软银在AI投资浪潮中的一次重大战略转向。

    这并非软银首次提前“下车”英伟达。

    早在2019年,软银就曾清仓英伟达,当时获利30亿美元。然而,若当年未选择卖出,这笔投资至今将增值至超过2400亿美元,成为投资史上又一“错过超级牛股”的经典案例。

    对于此次清仓动机,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芳光在财报说明会上直言:“考虑到对OpenAI的投资规模较大,我们通过出售部分资产来筹集资金,以便进行灵活配置。”

    据此前融资协议披露,随着OpenAI完成新一轮重组,软银将在今年12月追加投资225亿美元,成为其重要的资本支持方。

    事实上,软银在AI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在2023年4月至9月的财报周期中,软银录得3.92万亿日元的投资收益,其中仅因OpenAI估值上升带来的账面收益就达到2.1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92亿元)。

    而另一边,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在近期持续减持公司股票。自今年6月以来,他累计套现超过10亿美元,进一步引发市场对AI板块估值是否过热的讨论。

    软银此次清仓时点颇为微妙。

    当前,市场对AI投资是否已出现泡沫存在激烈争议。对此,后藤芳光回应称,目前尚无法断言AI是否存在泡沫,关键在于“在保持财务稳健的同时,不错过重要的投资机遇”。

    至于是否因估值考量而选择此时变现英伟达,他则不予置评,仅强调“调整资产配置是投资公司的宿命”。

    随着软银将筹码从硬件巨头转向大模型领军者,这场涉及千亿美元的资金腾挪,无疑为全球AI产业格局的下一步演变增添了新的想象与变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1天前
    072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