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original-tag">原创</span>暴跌5.5%!打印机卖不动了?背后真相是……

原创暴跌5.5%!打印机卖不动了?背后真相是……

近期发布的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打印外设市场总体出货量同比下降5.5%,这个数字表面上反映出市场仍在持续走低。

但仔细观察数据细节就会发现,眼前的收缩并不能简单归因于需求萎缩,而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型。

这种转型主要由三个因素共同推动:打印技术的持续迭代、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预算压力,以及消费者和企业采购行为日趋理性。

具体来看,虽然整体市场呈现下滑,但不同技术类型的产品表现差异显著。传统的墨盒式喷墨打印机销量大幅下降16.4%,而采用墨仓设计的喷墨设备却实现了2.6%的正增长。

这种反差说明用户不再仅仅关注设备的购买价格,而是更加看重长期使用成本。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家庭用户还是企业客户,都倾向于选择更经济、更耐用的打印解决方案。

暴跌5.5%!打印机卖不动了?背后真相是……

另一方面,激光打印机市场也显示出类似趋势。A4激光设备销量下降5.0%,而A3幅面激光设备降幅达到10.0%,其中彩色激光设备下滑尤为明显。

这反映出企业和政府机构正在严格控制采购预算,延长现有设备的使用周期,甚至转向选择二手翻新设备。

同时,国内打印设备品牌的崛起也在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它们凭借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更贴近本地需求的服务,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从根本上看,打印硬件市场的调整与数字化办公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电子文档、在线协作平台的普及,许多传统打印需求被替代,整体打印量正在下降。

但这种变化并非意味着打印行业没有未来,而是预示着它必须找到新的价值定位。打印设备不再仅仅是独立的硬件产品,而是需要融入更广泛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成为企业信息化生态中的组成部分。

能够及时调整战略、从单纯硬件供应商转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企业,将有机会在行业转型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打印设备市场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用户的选择标准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过去消费者在购买打印机时,往往最关注的是设备的购买价格,而现在则更加注重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综合成本。

这种转变在最新的市场数据中得到了清晰体现:虽然整体打印设备市场出现下滑,但采用墨仓式设计的喷墨打印机却实现了2.6%的增长,而传统的墨盒式产品则大幅下降16.4%。这种鲜明对比说明,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算长远账,他们不再仅仅考虑设备的一次性购买成本,而是更加关注整个使用周期内的总花费。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企业用户还是家庭消费者,都变得更加精打细算。

企业需要严格控制运营成本,家庭用户也要权衡各项开支。打印设备作为一个需要持续投入耗材的产品,其长期使用成本自然受到更多关注。墨仓式打印机虽然初始购买价格可能略高,但由于采用大容量墨仓设计,单页打印成本显著降低,这对于打印量较大的用户来说显然更加经济实惠。

面对这种变化,打印设备厂商也在积极调整产品策略和商业模式。传统的依靠低价设备销售、通过耗材获取持续利润的模式正在受到挑战。

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推出“打印即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将设备、维护服务和耗材打包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种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定期支付服务费的方式获得完整的打印服务,而不需要单独购买设备和耗材。这种变化不仅适应用户对成本控制的需求,也帮助厂商建立更稳定的客户关系。

从市场发展来看,这种转变代表着行业的进步和成熟。

用户从单纯关注设备价格到全面考量使用成本,说明消费观念更加理性,也促使厂商提供更优质、更经济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及时调整策略、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厂商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而固守传统模式的厂商则可能面临更大挑战。

当前经济环境下,打印设备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高端设备的销售受到较大影响,其中A3彩色激光设备的销量同比下降19.7%,这个降幅远高于其他品类。

这种情况反映出企业和机构正在大幅压缩高端设备的采购预算。

与此同时,中小型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成本的措施,包括延长现有设备的使用时间、推迟设备更新计划,甚至转向选择再生机和翻新机等二手设备。这些做法直接影响了新机的销售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品牌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以联想、奔图为代表的国产打印设备厂商在A4激光打印机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这不仅仅是因为国产设备具有价格优势,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更符合本地需求的服务。比如更快速的维修响应、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以及更灵活的合作方式。特别是在政府和企业采购领域,随着"信创"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单位和机构更倾向于选择国产兼容设备。这种趋势正在改变长期以来由国际品牌主导的市场格局。

另一方面,二手打印设备市场也逐渐成熟和规范。

过去,翻新机往往给人低端、不可靠的印象,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选择质量可靠的翻新设备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方式。

一些国际品牌也注意到这个趋势,开始主动进入二手设备领域。例如惠普推出的"HP Renew"计划,就是通过官方渠道提供经过认证的翻新设备,将二手业务转化为新的增长点而不是视其为威胁。

价格压力和服务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厂商需要同时应对新机市场的竞争和二手市场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快速适应变化、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厂商将获得更多机会。

而对于用户来说,则意味着有更多元化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情况,在新设备、国产设备和二手设备之间做出最合适的决定。这种市场环境的改变,最终将促使整个行业向更加多元化和成熟的方向发展。

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单纯的硬件销售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根据市场数据,整体打印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硬件设备需求的减少,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数字化办公方式的普及。

越来越多企业采用电子合同、在线协作平台和无纸化办公系统,传统打印需求自然随之减少。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但并不意味着打印设备会完全消失,而是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未来的打印设备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办公设备,而是成为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在教育领域,打印机需要与在线作业系统、家校沟通平台无缝连接,实现作业自动打印、远程提交等功能。在企业环境中,打印设备需要集成文档安全管理、多设备协同打印等云服务,成为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一个终端节点。

过去厂商主要关注卖出多少台设备,现在需要思考如何将设备嵌入到用户的工作流程中。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比如佳能、理光等公司通过收购文档管理软件公司,加强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他们不再仅仅销售硬件设备,而是提供包括设备、软件和服务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

2025年的市场下滑并非行业衰亡的标志,而是打印产业从“硬件销售”向“服务赋能”转型的必然阵痛,下滑是表象,价值迁移才是本质。

未来能存活下来的厂商将是三类:

成本重构者:如墨仓技术领导者爱普生,通过降低使用成本吸引价格敏感用户;

生态整合者:如华为通过鸿蒙生态实现多设备一键打印,抢占智能办公入口;

解决方案提供者:如柯达已转型为企业文档数字化服务商,硬件仅是业务载体。

对于行业观察者而言,此时更应关注哪些厂商在衰退中悄然布局服务网络、投资软件生态、调整供应链成本——这些动作将在下一轮复苏中成为关键胜负手。打印市场的未来,不属于最好的硬件制造商,而属于最懂用户工作流的数字化伙伴。

数据是过去的回声,趋势是未来的路标。当前的市场收缩恰恰为创新者提供了清理旧产能、重构价值链的机会窗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1)

猜你喜欢

  • AI人工智能

    软银清仓英伟达套现415亿元,官宣筹钱押注OpenAI

    32度域 综合报道/ 就在全球人工智能热潮持续沸腾之际,知名科技投资巨头软银集团在最新财报中披露,已全部清空其所持有的英伟达股票,套现金额高达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与此同时,软银还减持了部分T-Mobile US的股份,再获91.7亿美元资金。这一动作迅速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被解读为软银在AI投资浪潮中的一次重大战略转向。

    这并非软银首次提前“下车”英伟达。

    早在2019年,软银就曾清仓英伟达,当时获利30亿美元。然而,若当年未选择卖出,这笔投资至今将增值至超过2400亿美元,成为投资史上又一“错过超级牛股”的经典案例。

    对于此次清仓动机,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芳光在财报说明会上直言:“考虑到对OpenAI的投资规模较大,我们通过出售部分资产来筹集资金,以便进行灵活配置。”

    据此前融资协议披露,随着OpenAI完成新一轮重组,软银将在今年12月追加投资225亿美元,成为其重要的资本支持方。

    事实上,软银在AI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在2023年4月至9月的财报周期中,软银录得3.92万亿日元的投资收益,其中仅因OpenAI估值上升带来的账面收益就达到2.1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92亿元)。

    而另一边,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在近期持续减持公司股票。自今年6月以来,他累计套现超过10亿美元,进一步引发市场对AI板块估值是否过热的讨论。

    软银此次清仓时点颇为微妙。

    当前,市场对AI投资是否已出现泡沫存在激烈争议。对此,后藤芳光回应称,目前尚无法断言AI是否存在泡沫,关键在于“在保持财务稳健的同时,不错过重要的投资机遇”。

    至于是否因估值考量而选择此时变现英伟达,他则不予置评,仅强调“调整资产配置是投资公司的宿命”。

    随着软银将筹码从硬件巨头转向大模型领军者,这场涉及千亿美元的资金腾挪,无疑为全球AI产业格局的下一步演变增添了新的想象与变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2025年11月12日
    073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