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original-tag">原创</span>安世之乱,荷兰开枪了

原创安世之乱,荷兰开枪了

中美科技博弈战火延烧至欧洲,荷兰政府近日突然出手,以罕见方式接管了中国企业控股的知名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Nexperia),引发一场波及中欧的跨国商业与政治风暴。

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是荷兰经济部于9月30日援引一项冷战时期的法令,以经济安全为由,下令冻结安世半导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调整,期限长达一年。

随后,阿姆斯特丹法院在10月7日的紧急听证后作出初步裁决,暂停了安世半导体母公司——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的所有董事及首席执行官职务。

其中,闻泰科技所持有的安世股份投票权,几乎全部被移交由法院任命的独立管理人接管,意味着中方失去了对这家关键企业的实际控制权。

这一突发变故立刻在市场引发剧烈震荡。闻泰科技在A股市场经历连续两日跌停,市值瞬间蒸发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尽管此后股价小幅回升,但巨大损失已经造成。

面对荷兰方面的行动,我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

安世半导体于10月14日证实,中国政府已禁止该公司从中国出口产品。目前,安世正紧急与中方当局沟通,以期获得豁免。

1. 从比较优势到安全溢价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比较优势”塑造的全球经济秩序中。

就像在一个理想的分工合作体系中,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沙特提供石油,中国制造电子产品,荷兰研发光刻机。

通过这种各展所长的全球化分工,所有参与国都能获得更优质、更便宜的商品,实现整体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这也正是过去二十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从最初的手机组装代工,逐步向产业链上游攀升,最终收购像安世这样的芯片设计与制造企业。

但这些都正在被“人为地”破坏着。

我们正在亲眼目睹一场静悄悄却深刻的模式变革——驱动世界运转的基本逻辑,正在从“经济效率”转向“国家安全”。当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取代合作成为主旋律,一项名为“技术民族主义”的新规则正在重新书写全球商业的游戏规则。

它的核心主张尖锐而决绝:在国家安全面前,商业利润必须退居次席。

半导体,这个信息时代的“大脑”,成为这场变革的风暴眼。

当一项技术能够同时驱动智能手机和导弹系统,当一种芯片既能用于民用汽车又能用于军事雷达,它便超越了普通商品的范畴,成为了国家权力的基石。

认知的转变,带来的是价值衡量标准的根本性颠覆。

而这时候,“安全溢价”的概念便崛起了——国家为了确保对关键技术的控制权,愿意支付远超市场价格的代价。

基于此等略带荒谬之下的理论,荷兰政府便认为,接管安世半导体的决定,表面上牺牲了商业信誉和短期经济利益,但在深的政治计算中,这些损失远不及防止核心技术外流所带来的“国家安全收益”。

在这场变革中,国家主权的边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展。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领土疆界,而是沿着全球产业链向上延伸,覆盖到境内所有的外资企业,无论其股权结构如何。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场危机中的冲突,闻泰科技在2018年收购安世时,遵循的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全球化商业逻辑”,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与产业协同;而今天荷兰政府的行动,遵循的却是全新的“地缘政治安全逻辑”,考量的是技术主权与战略自主。

两种逻辑,源于两个不同的时代,却在此时此刻激烈碰撞。

唯一确定的是,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单纯由市场效率主导的过去了。

2. 经济问题还是政治博弈?

所以,我们再去看荷兰政府接管安世半导体这一事件时,一个答案显而易见,这并非合乎商业逻辑的法律行动,而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华进行科技围堵的典型操作,其背后交织着战略遏制、市场原则的背离与赤裸裸的地缘政治压力。

荷兰政府此次动用的,是一项尘封已久的冷战时期法令。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重新启用这种充满对抗色彩的法律工具,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它释放出一个危险的信号,全球经济竞争的赛场,正在被人为地设置政治路障。

荷兰方面声称其行动是基于安世半导体“将产能与知识产权转移至中国”的风险,然而,直至今日,我们仍未看到任何公开、确凿、经得起检验的证据。这种仅凭“可能”或“风险”臆测就对企业实施“有罪推定”并强行接管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契约精神与法治原则。

一个健康的全球经济体系,应当建立在事实与规则之上,而非基于出身或来源国的有罪推定。

而且,我们其实从众多先例中,也可以看到,荷兰政府在对待中国技术议题上表现出的鲜明矛盾性。

同一国家,一方面允许其高科技皇冠上的明珠——阿斯麦公司向中国出口价值不菲的光刻机,从中获取巨额商业利益;另一方面,却以“经济安全”为由,对一家合法运营、为中国资本所拥有的半导体企业采取极端措施。

选择性执法的双重标准,揭示了其政策内核的脆弱与摇摆,既难以割舍巨大的中国市场红利,又无法抗拒来自某些大国的政治压力,在商业利益与政治指令间首鼠两端,不仅损害了其作为独立经济体的信誉,更让世人看清,所谓的“国家安全”在某些情境下,已然成为一个可以随意填充、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弹性筐。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晃动着一个熟悉的身影。

据外媒披露,美国官员曾直接向荷兰方面施压,明确表示对中国企业家掌控安世半导体感到“不安”。这正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长臂管辖”、试图按照自身意志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又一明证。

其战略意图不言自明,运用一切非市场手段,将中国牢牢锁定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延缓甚至阻止中国向高科技领域攀升的进程。荷兰的此次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为这种外部压力下的产物,是地缘政治博弈在企业微观层面的具体投射。

3. 国际法vs荷兰行为

西方最喜欢拿国际法说事了,现在我们也通过国际法的框架去问问荷兰,这样的行动是否站得住脚?

首先,荷兰的做法直接挑战了国际投资法的核心精神。中国与荷兰共同参与的《华盛顿公约》(即《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协定,其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给跨国投资提供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法律环境。

这些协定的基石之一,就是“公平与公正待遇”原则。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在面对外来投资时,都应给予其非歧视的、程序公正的对待。然而,荷兰政府此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单方面冻结中资企业的资产、剥夺其合法的经营管理权,这种粗暴的干预方式,很难被视为是“公平”和“公正”的。

它更像是一种基于来源国的歧视性对待,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今天可以这样对待中国企业,明天就可以用同样的理由对待任何其他国家的企业。当东道国可以随时凭借一纸行政命令推翻既成的商业安排,国际投资的信心将从何谈起?全球资本的流动又如何能够畅通?

其次,荷兰政府所倚仗的“国家安全”理由,正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泛化趋势。

我们必须承认,国家安全是每个国家的正当权利,但这项权利绝不能成为一个可以随意填充任何内容的“万能筐”。

在当今高度融合的全球经济中,如果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在没有充分、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凭模糊的“潜在风险”指控,就对外资企业采取极限措施,那么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国际商业社会赖以运行的契约精神,都将名存实亡。

这等于为贸易保护主义打开了一个“后门”,所有基于规则的竞争都可以被一票否决。

试想,如果各国纷纷效仿,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断交易、没收资产,全球产业链必将退回各自为战、互信荡然无存的孤岛状态,这将是全球经济的共同倒退。

最后,在此次事件中,其司法程序的仓促与不透明,也让人对其中立性产生深深质疑。

阿姆斯特丹法院在举行紧急听证会后,迅速裁定暂停中国企业家的董事和CEO职务,并将几乎所有投票权移交,一系列操作在程序上存在显著瑕疵。

公正的司法审判需要给予当事人充分举证、质证和抗辩的权利与时间,这是一个被称为“程序正义”的基本底线。而在此案中,我们看到的更像是一场为达成既定政治结果而走的“过场”,其司法的独立性被蒙上了厚重的阴影。那么,当一个国家的司法程序无法为企业提供最基本的辩护保障时,它对外宣扬的“法治环境”和“投资友好”形象,又如何能取信于国际社会?

从这几点来看,荷兰政府的行动不仅在法理上存疑,更在实践上动摇了跨国投资的信任根基。

它实际上是滥用“安全”概念、违背公正待遇、简化司法程序,这种行为损害的不仅仅是一家中国企业的权益,更是对自身国际信誉的透支,以及对全球经贸规则公信力的沉重一击。

4. 东芝事件的复刻?

历史从不重复,但它总会押着同样的韵脚。

1987年,日本东芝公司因为向苏联出口了几台数控机床,遭到了美国的猛烈制裁——国会山前,政客们拿起大锤砸毁东芝收音机的画面,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一幕。

近四十年后的今天,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遭遇,与当年的东芝事件何其相似。同样的技术领先,同样的市场行为,同样的“国家安全”大棒。

历史在这里仿佛完成了一次循环,清晰地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若霸权感受到挑战,技术领先地位面临追赶时,政治干预便会穿上各式各样的外衣,登上全球经济舞台。

一个很讽刺的事实就是,当年的技术封锁,并未能阻止相关国家的科技进步。恰恰相反,它直接成为激发被封锁国家自主创新的最强催化剂。

这一点,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最为生动的印证。

从当年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合作之外,到如今独立建成属于自己的“天宫”空间站;从当年被GPS系统扼住咽喉,到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熠熠生辉,为超过一半的国家提供服务。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不外乎讲述一个简单的道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求不来、也讨不来的。

封锁,只能封锁出更强大的创新决心;打压,只能打压出更坚定的自主道路。

这不仅是中国的经验,也是人类技术发展史反复验证的普遍规律。

进一步看,这种粗暴的政治干预市场行为,最终伤害的绝不仅仅是某一方,而是全球的共同福祉。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为何持续混乱?价格为何剧烈波动?整个电子产业为何屡屡面临“缺芯”之苦?

其根源,正是某些国家不顾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行将完整的全球产业链政治切割、人为撕裂。

这种为了一己地缘政治私利,不惜让全世界企业和消费者买单的行为,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全球公害。它破坏了产业分工协作的效率,扭曲了资源全球配置的优化,最终拖慢的是整个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节奏。

因此,“安世事件”其实是新旧秩序交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摩擦与阵痛。

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试图通过修改规则、关闭大门来维系其主导地位;而新秩序的参与者,则坚持通过公平竞争、开放合作来赢得未来。

在这一历史性关口,全球化依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我们所追求的,是一个基于平等规则、而非强权意志的全球化。

我们绝不接受“我可以肆意妄为,你必须逆来顺受”的不平等规则。

面对围堵,我们既要据理力争,用对等、合法的反制坚决维护自身权益,戳穿“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虚伪逻辑;我们更要保持长远的战略定力,不为一时一事所动。

最有力的回击,不是以牙还牙的意气之争,而是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拥抱世界,以更坚定的自主创新突破瓶颈,以更完善的营商环境汇聚全球英才。

还是那句话,道路注定崎岖,但方向清晰,前途光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