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asys获1.2亿美元注资,3D打印大厂凸显制造领域价值重构

Stratasys获1.2亿美元注资,3D打印大厂凸显制造领域价值重构

2025年2月4日,以色列雷霍沃特的一则公告震动了全球资本市场。

聚合物3D打印巨头Stratasys宣布获得本土私募基金Fortissimo Capital 1.2亿美元战略注资,这笔交易不仅创下年度融资纪录,更以每股10.3美元(溢价10.6%)的定价模式,揭示了资本市场对3D打印行业价值评估的范式转变。

与此同时,昔日明星企业Nano Dimension的股价暴跌与战略重组,则勾勒出行业洗牌的残酷图景。

这场看似孤立的企业融资事件,实则折射出全球先进制造领域正在经历的价值重构浪潮。

一、交易结构解码

此次投资协议的设计堪称精密。Fortissimo以10.6%溢价购入11,650,485股新股后,持股比例从1.5%跃升至15.5%,但投票权被严格限制在20%以内。

这种”持股比例与投票权非对称设计”,既满足了财务投资者对股权增值的诉求,又避免了控制权稀释带来的管理层动荡。更值得玩味的是”阶梯式增持条款”:在触发15%流通股要约收购时,Fortissimo可增持至35%,但需经过非关联股东咨询投票。

Stratasys获1.2亿美元注资,3D打印大厂凸显制造领域价值重构

这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动态平衡机制——既为潜在并购预留空间,又通过股东制衡防止敌意收购。

交易中设置的18个月禁售期,远高于市场常规的6-12个月锁定期。

这种长周期资本绑定,暗示投资者对Stratasys技术商业化的耐心等待。

参照公司2024年财报,其医疗领域3D打印植入体业务同比增长47%,航空航天定制化零部件收入突破3亿美元,这些高毛利业务的技术沉淀期通常需要2-3年,与禁售期高度吻合,显示出资本方对技术转化周期的精准把控。

二、从技术崇拜到价值验证

Nano Dimension的陨落与Stratasys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

这家曾以纳米级金属3D打印技术惊艳市场的企业,股价自2021年峰值暴跌80%,其与Desktop Metal、Markforged的合并谈判陷入监管泥潭,暴露出行业底层逻辑的深刻转变。

正如波士顿咨询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3D打印风险投资中,72%流向具有明确成本节约案例的企业,而纯技术导向型公司融资额同比下降63%。

Stratasys获1.2亿美元注资,3D打印大厂凸显制造领域价值重构

这种转向在资本市场具象化为”应用场景溢价”:Stratasys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领域的打印良品率已达99.3%,较传统工艺提升40%效率;其医疗部门为强生定制的骨科植入体,使手术时间缩短1.5小时。

这些可量化的价值创造,正是其获得资本青睐的关键。

反观Nano Dimension,尽管持有178项纳米沉积技术专利,但工业级应用始终未能突破5%的市场渗透率,陷入”技术先进性与商业可行性”的断层困境。

三、以色列创新集群的突围

此次交易双方均根植于以色列创新生态系统,Stratasys总部所在的雷霍沃特,半径50公里内聚集了魏茨曼科学研究院、英特尔海法研发中心等43家顶级科研机构,形成了独特的”军转民”技术转化路径。

其多射流熔融(MJF)技术最初源自国防项目,后经民用化改造,现已成为汽车轻量化部件的核心工艺。

这种地缘技术优势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Stratasys最新研发的Antero 8400材料,耐受温度达280℃,已通过空客A350机型认证,直接冲击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航空材料的垄断地位。

Fortissimo选择此时加注,或暗合以色列政府”2030先进制造计划”——该计划明确将3D打印列为战略产业,承诺给予研发税收抵免提升至45%。

Stratasys获1.2亿美元注资,3D打印大厂凸显制造领域价值重构

Stratasys CEO Yoav Zeif强调的”有机与无机扩张”,揭示了行业演进的新方向。在波音供应链中,公司不仅提供打印设备,更深度介入从设计优化到后处理的全流程,这种”解决方案提供者”模式使其毛利率稳定在58%以上。

而Fortissimo承诺的后续并购支持,或将催化行业整合——参考Desktop Metal收购ExOne后的协同效应,其工业砂型铸造业务毛利率在18个月内提升22个百分点。

行业分析师普遍预测,未来3年全球3D打印市场将呈现”哑铃型”结构:一端是Stratasys、3D Systems等综合方案商,另一端是聚焦细分场景的隐形冠军。而中间层的通用设备制造商,若不能像Markforged那样在连续纤维增强领域建立技术壁垒,或将面临价值重估压力。

四、说在最后

当资本市场不再为”颠覆性技术”的宏大叙事买单时,3D打印行业正回归商业本质。

Stratasys的融资案例证明,在先进制造领域,真正的价值锚点不在于技术参数的堆砌,而在于能否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重构价值链条。

这场始于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终将演变为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深度变革——在这里,只有那些能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切实生产力提升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赢得下一个十年的入场券。

本文作者 | 32度域-不沉默集成

审校 | 童任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有态度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上一篇 2025年2月6日 23:43
下一篇 2025年2月8日 09:0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