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双速增长时代:企业如何把握AI红利与供应链变局

半导体双速增长时代:企业如何把握AI红利与供应链变局

根据ING分析师的说法,全球半导体市场将在2025年增长9.5%,其中AI芯片需求成为核心驱动力。透过这一增长数字,我们其实应该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技术革命与产业周期、结构性增长与传统市场萎缩的核心是什么?当台积电宣布其AI加速器芯片业务将以超40%的年复合增速扩张,而三星却下调半导体业务预期时,行业分化格局已然形成。

其中较为关键的是,‌生成式AI的爆发性增长正在改写半导体行业的价值分布。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所需的算力,推动着GPU、TPU等高性能计算芯片进入技术狂飙期。

英伟达H100芯片的算力密度较五年前提升50倍,而台积电CoWoS先进封装产能的持续紧缺,印证了市场对3D堆叠、高带宽存储(HBM)等技术的迫切需求。

半导体双速增长时代:企业如何把握AI红利与供应链变局

数据中心市场也正在经历从“通用计算”向“场景定制”的范式转移。据AMD披露,其2024年AI芯片收入已达50亿美元,而博通、Marvell等企业凭借定制化ASIC芯片,在谷歌TPU、亚马逊Trainium等项目中占据先机。这种转变正在瓦解传统x86架构的统治地位——英特尔在数据中心市场的份额已从2017年的99%滑落至2023年的70%,而Arm架构芯片的占比突破20%。

传统市场也并不好过,‌消费电子与汽车芯片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走势。尽管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23年回升至12亿部,但平均换机周期延长至43个月,导致中低端芯片库存压力加剧。汽车芯片市场更显分化:传统燃油车MCU芯片价格跌幅超30%,而碳化硅功率器件因电动车需求维持20%以上的价格溢价。

半导体双速增长时代:企业如何把握AI红利与供应链变局

而存储芯片呢?这是波动性最大的战场。三星电子下调AI芯片预期的同时,其HBM3E产能却被英伟达、AMD争相预定,价格较传统DRAM溢价5-8倍。这种结构性矛盾揭示行业本质:半导体产业已从“周期性波动”转向“技术代际差异定价”,拥有HBM、GDDR7等高端产品的企业方能掌握议价权。‌

在制造端,台积电凭借3nm制程和CoWoS封装技术,独揽全球90%的AI芯片代工订单。而英特尔试图通过IDM 2.0战略反攻,其18A制程的良率提升至75%,正在争夺微软、亚马逊的下一代自研芯片订单。这场制程竞赛的背后,是每万片晶圆25亿美元的天价研发成本,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

即使是设计端,其生态战争同样激烈。英伟达CUDA生态已构筑10年技术壁垒,但AMD的ROCm开源战略正吸引Meta、微软等客户。

问题是,谷歌、特斯拉等科技巨头自研芯片占比突破15%,已经开始迫使传统芯片企业加速从“硬件供应商”向“全栈解决方案商”转型。

当3nm制程芯片的设计成本突破5亿美元,单个EUV光刻机耗电量达1兆瓦时,行业亟需寻找破局之道。Chiplet异构集成、氮化镓材料、光子计算等创新路径,可能决定下一个十年行业的话语权归属。‌

2025年的半导体市场或将呈现“双速增长”的特征,即AI相关的高端芯片增速或达35%,而传统消费电子芯片可能低于5%。

这时候,企业的生存大概就取决于三大能力:‌技术代差控制力‌(如HBM4量产进度)、‌生态体系话语权‌(CUDA vs ROCm)、‌供应链韧性建设‌(地域多元化布局)。

当AI引发的算力革命推动半导体行业向万亿美元规模迈进,只有那些既能驾驭技术浪潮,又能穿越周期波动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史诗级变局中立于潮头。

本文作者 | 羽侃

审校 | 王丛予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说明 | 文中股市、期货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有态度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上一篇 2025年3月16日 09:23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11:29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