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汽车,甚至家里的智能家电,它们的“大脑”和“心脏”都离不开指甲盖大小的芯片。
但现在,为全世界制造这些精密“大脑”的行业,正面临一场迫在眉睫的“人才饥荒”。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发布最新研究显示,到203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将面临一个惊人的缺口——短缺约100万名掌握关键技术的专业人才。
不仅仅是工程师的短缺,中高层管理人才同样捉襟见肘。
全世界都在疯狂造芯片、用芯片,但造芯片的顶尖人才,快不够用了!
据SEMI数据,芯片行业需要在未来几年内,在全球范围内额外招募整整一百万名技术工人。具体到各个地区:
- 美国:预计短缺6.7万名工人。
- 欧洲:工程师缺口将超过10万名。
- 亚太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芯片制造重镇):人才缺口最为庞大,将超过20万。
- 管理层:行业还需要补充10万名中层管理人员和1万名高层领导。
由于行业内熟练人才本身就不足,很多未来的管理者可能不得不从软件、自动化等芯片行业之外的领域“跨界”引进。
1.为何出现巨大人才缺口?
细论下来,其原因还是蛮错综复杂的。
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在于人才培养的起点——教育。
近年来,选择进入半导体相关工程学科深造的年轻人数量持续下降。
比如在科技强国德国,2021年选择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就下降了6.5%。
年轻一代的兴趣似乎更多地流向了纯软件、互联网等领域,而支撑实体科技根基的半导体硬件学科,吸引力在减弱。
另一个原因,是劳动力老龄化所致。要知道,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就要退休了啊!
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半导体行业专业人员年龄在55岁或以上。
德国的情况如出一辙,预计未来十年内,三分之一的技术人才将达到退休年龄。
这意味着大量宝贵的行业经验、工艺诀窍(Know-How)将随着老员工的离开而流失,而新人培养的速度远远跟不上。
而现在,半导体行业本身也在飞速进化,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发生了显著转变,于是,技能需求的“风向”就变了!
在欧洲,雇主现在更看重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方面的专业知识,传统的系统架构知识反而显得不那么“时髦”。在开发岗位,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变得比设计模拟或数字电路的硬件工程师更抢手。
这要求从业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也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快速调整。
还有一个原因是竞争的激烈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合格人才的稀缺性,直接引爆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SEMI报告显示,92%的科技行业高管坦言招聘极其困难。更让企业头疼的是员工流失率在急剧攀升。
2024年初,预计半导体行业会有53%的员工考虑离职,而在2021年,这个比例还只是40%。员工离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排在前两位的是:感觉职业发展机会渺茫(34%)和缺乏灵活的工作安排(33%)。当其他科技领域能提供更清晰的晋升路径或远程办公的便利时,芯片人才自然容易“用脚投票”。
一个更关键的因素在于全球制造布局所带来的人才“地域墙”,使人才缺口不断扩大。
目前,全球约65%的芯片产自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占15%,韩国占12%,美国占12%。
但在市场份额上,美国半导体公司却占据了全球46.3%的主导地位。
这种制造地和设计/运营总部分离的格局,使得跨地区调动高层管理人才变得异常困难。
高级管理者通常更愿意留在本国工作,除非有大幅度的加薪或晋升机会作为诱因。人才的地域性集中,成为全球协作应对人才荒的一道无形壁垒。
2.越发展,人才需求越迫切
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6276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19.1%。
驱动这波增长的引擎包括:人工智能(AI)技术的爆炸性进步、5G网络在全球的加速铺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带来的海量芯片需求,以及消费电子产品的稳步增长。
行业高层普遍持乐观态度,约19%的高管预期未来四年产业将持续增长,并且认为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可能性较低。
市场在扩张,对人才的需求只会更加旺盛,这使得解决人才缺口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所以,面对百万缺口,企业和政府其实都非常希冀于通过积极的行动,去争取更多的人才回流。
根据报告显示,为应对人才短缺,企业已开始采取多项措施。
- “不拘一格降人才”:约73%的公司改变了招聘策略,转向以技能和能力为核心,不再过度依赖传统的学历背景或是否有芯片行业的直接经验。这意味着,如果你在软件、自动化、材料科学等领域有深厚积累,即使没做过芯片,也可能被芯片公司“挖角”。
- 跨界“挖角”管理层:正如前面提到的,很多公司开始从软件、工业自动化等“近亲”行业引进管理人才,填补中层和高层的空缺。
- 提升“留人”魅力:改善薪资待遇、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比如提供更灵活的工时或混合办公模式)、以及设计更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成为企业吸引和保留人才的关键策略。毕竟,在激烈的抢人大战中,光能招到人还不够,得能留住人。
政府层面,也出手了,形成政企合力的局面。
以美国为例,2023年启动了“人才合作伙伴联盟”计划,从《芯片与科学法案》中专门划拨给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NSTC)的50亿美元预算里拿出资金,目标直指为半导体行业培训熟练工人。NSTC计划向人才发展项目发放50万至200万美元不等的赠款。
在中国,人才短缺的压力同样巨大。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机构数据,到2025年,中国的芯片专业人才缺口预计将扩大至30万人以上。
以上海为例,这座产值占全国近25%的集成电路产业重镇,也存在着十万量级的人才缺口。
业内人士清醒地认识到,在美西方《芯片法案》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技术封锁,特别是在人才流动上设置障碍(限制涉及先进工艺和开发技术的人才交流,留学生学习相关专业也受到一定限制)的背景下,未来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将“越来越困难”,因此,“自主培养高水平人才势在必行”。
事实上,中国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上早有布局且持续加码:
- 2003年,国家就启动建设首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 2015年,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推动,公布了首批9所建设和17所筹建的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高校名单,吹响了规模化培养芯片人才的号角。
- 2019年,国家发改委试点支持中央高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着力打通产学研的壁垒。
- 2024年5月,一个更具协同效应的组织——“上海集成电路行业产教融合就业育人联盟”在上海大学成立。该联盟由上海大学发起,联合上海及长三角高校,并汇聚了清华、北大、中科大、西电等全国顶尖集成电路学院、微电子领域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科研机构以及众多行业企业。它的核心使命,就是持续探索“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产教融合就业育人新机制,让人才培养更贴近产业一线需求。
为了筑巢引凤,优化人才生态,国家和重点城市也纷纷出台支持政策。
- 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教融合。
- 2022年1月,上海市发布地方配套政策《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就包括优化研发设计人员和企业核心团队的奖励政策,用真金白银和荣誉认可留住关键人才。
正如一位半导体行业研究人士分析的:“解决行业人才缺口是一个难题,人才培养需要时间以及全社会的通力合作。”
未来的路径需要“内培”和“外引”双管齐下,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内培”又包含企业自身培养、学校系统培养以及至关重要的校企联合培养。
近年来中国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上的持续投入有目共睹,下一步的关键在于“鼓励高校和企业双方深度融合”,让象牙塔里的知识研发与工厂车间里的技术难题碰撞出火花,让人才培养的流水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出能打硬仗、解决真问题的芯片“精兵”。
3.芯片荒的尽头是人
这场席卷全球的半导体“百万人才缺口”危机,表面上是数字的鸿沟,深层次则是国家间科技竞争、产业升级、教育体系改革和人才战略眼光的综合较量。
芯片,作为信息时代的“粮食”和“基石”,其供应链的安全与竞争力,根本上取决于人才链的强度与韧性。
无论是美国的“人才联盟”计划,还是中国持续深化的产教融合与自主培养战略,都凸显了各国对这一挑战的深刻认识与积极应对。
这场人才争夺战的胜负,将深刻影响未来十年全球科技产业乃至地缘政治的格局。
填补这个缺口,不仅需要金钱投入和政策扶持,更需要激发年轻一代对硬科技的热爱,需要全社会对“造芯者”价值的真正认可与尊重。
人才缺口、芯片荒……其真正的危机在于“意义的流失”。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投身半导体?当34%的工程师因缺乏职业发展离开,33%因工作僵化离职,我们不得不审视产业精神内核的异化。
在“快钱”当道的时代,需要坐十年冷板凳的芯片研发显得格格不入。
日本半导体崛起得益于“匠人精神”,而如今产业却陷入“速成人才”的误区。
一个更深刻的可能是,当社会将“创新”狭隘定义为软件迭代时,我们正在遗忘——真正改变世界的,永远是那些让原子精确排列的技术大匠。
所以我认为,第一,教育需要一场“硬科技复兴运动”,让年轻人理解操纵比特固然精彩,驾驭电子也不差。
斯坦福重新加强硬件课程、清华设立集成电路学院,都是价值回归的信号。
第二,产业必须完成从“工具理性”到“人文关怀”的变化。顶尖人才需要的不仅是高薪,更是事业的意义感与传承的使命感,这一最好的例子,不外是新中国的两弹一星精神、红船精神等……
文明竞争应超越零和博弈,正如晶圆厂超纯水系统需要全球供应链支持,人才生态同样需要开放循环。
中美在航天领域曾有“休斯顿指挥中心用中文”的佳话,芯片领域亦需这样的智慧——在核心领域自主可控的同时,保持基础科学的无国界流动。
历史的转折点往往藏匿于看似技术的困局中,14世纪欧洲黑死病造成劳动力短缺,意外催生了劳动工具革命;今天半导体的人荒,或许正迫使人类重新思考智力资源的本质。
当我们为7纳米制程欢呼时,更该铭记任何技术奇迹,终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百万缺口的警示在于,如果文明连制造自身“大脑”的人才都难以维系,所有关于元宇宙、量子计算和星际殖民的豪言壮语,都将沦为泡影。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