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市场放缓,越囤货越危险?

半导体市场放缓,越囤货越危险?

最近全球芯片行业有点"冰火两重天"。虽然今年整体销售额看着还在涨,但刚过去的季度数据已经露馅了——销量开始下滑了,看来行业可能要降温了。

不同公司的日子过得天差地别。那些抓住AI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电动汽车这几个风口的公司,现在过得特别滋润。

比如AMD靠着AI芯片的热潮赚得盆满钵满,安森美(Onsemi)因为电动车厂商疯狂下单也赚翻了。但这些红火的生意都是挑地方的,不是每家芯片公司都能吃到这波红利,很多传统领域的芯片企业现在明显在走下坡路。

说白了就是:虽然行业总体数据还行,但里面藏着大问题。现在就像有人开豪车住豪宅,有人却连房租都交不上,芯片行业的好日子不是人人有份的。

关税引发的囤货潮

最近不少企业因为担心即将加征的关税,开始提前大量囤货,这种现象就像多米诺骨牌引发了连锁反应。

现在全球贸易政策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逼得很多企业把"需要多少买多少"的精明策略,硬生生改成了"先囤为敬"的土豪做法。

比如做电脑的英伟达四月份业绩爆表,就是因为客户赶在关税生效前拼命囤芯片;台积电和AMD业绩飘红,背后也是客户们抢在涨价前疯狂下单。

这种疯狂囤货虽然让眼下账本很好看,却像给供应链吃了"兴奋剂"。上游厂家看到订单暴增就开足马力生产,但实际市场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库存。等关税真正落地后,很可能出现需求"断崖式"下跌和库存积压,就像用力甩出去的牛鞭,最后狠狠抽回自己身上。

更麻烦的是,企业为了应对政策风险,不得不花大价钱建仓库、租物流,这些成本最后要么转嫁给消费者,要么变成企业自己的负担。这种全球贸易的"政策狼来了"游戏,正在让原本精准的供应链变得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最终受害的还是整个市场的健康运转。

这种现象其实还是企业在不确定政策环境下的应激反应,虽然短期内能规避风险,但扭曲了真实的市场供需信号。

就像疫情期间的卫生纸抢购潮,当所有人都提前透支未来需求,反而会造成更剧烈的市场波动。这种供应链的"虚假繁荣"不仅增加企业成本,长期来看还会削弱市场调节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大国竞争下的半导体

半导体产业如今就像世界大国掰手腕的主战场,各国都把芯片当作战略武器来回拉扯。美国举着"国家安全"的大旗,对着高端AI芯片出口就是一通封杀,这记重拳直接打乱了全球科技圈的棋盘。

现在整个行业看起来局势仍旧严峻,华为咬着牙关在国内猛建芯片工厂,美国本土的英特尔和欧洲的英飞凌们也没闲着,都在自家地盘上疯狂扩建生产线,这场全球供应链的"分家运动"眼看着愈演愈烈。

英伟达这些老牌巨头正玩着危险的平衡术,既要保住中国市场,又不敢踩美国的红线。他们给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H20芯片看似机灵,但性能硬生生被砍掉三成,这种"半残旗舰"能不能拼得过华为的昇腾910B芯片还真不好说。

刺激的是,美国议员们又在筹划给每颗高端芯片装"追踪器",想把流向中国的每一颗AI芯片都盯得死死的。而特朗普团队放出风声要简化出口管制,听着像是放松,实际可能埋着更大的雷——毕竟谁都猜不透新规到底会更宽松还是更严苛。

关税大棒挥起来更是六亲不认,GlobalFoundries算盘一打发现明年得白扔两千万美元给关税,英飞凌的财报难看也有关税的"功劳"。倒是中芯国际和台积电走了狗屎运,美国客户抢着囤货让它们业绩暴涨,不过这波"恐慌性消费"就像打强心针,药效过了搞不好就要现原形。

现在企业的生产线三天两头就要调整,仓库里芯片堆得比山高,谁也不知道明天政策又会出什么新花样。

这场混战背后藏着三个要命的问题:首先是技术阵营正在分裂。美国拉着日韩台搞"芯片北约",中国闷头修炼自主技术,欧洲也想另立山头,这样下去迟早会搞出三套互不相通的芯片体系。

就像安卓和iOS的系统割据,将来华为芯片和英伟达芯片可能变成两个世界。其次是创新成本打着滚往上涨。

以前全球分工多高效,现在每个国家都要从头建全套产业链,光建个芯片厂就得烧上百亿美元,这些成本最后还不是摊到消费者头上?最后是科技冷战的风险。现在美国卡中国脖子,保不齐哪天中国反手断供稀土材料,到时候全球芯片业都得跟着抽风。

不过危机里也藏着转机,中国砸了上千亿搞芯片自主,虽然现在造7纳米芯片还得看阿斯麦脸色,但长江存储的闪存已经杀进国际市场了。

欧盟也猛醒了,430亿欧元的芯片法案说砸就砸,要在2030年把全球份额从10%拉到20%。这场博弈就像高手过招,看似杀气腾腾,实则都在等对方先露破绽。

这场芯片世界大战最吊诡的地方在于,明明大家都在喊"去风险化",结果却把风险越搞越大。全球半导体市场去年刚缩水8%,今年预测增长11%都带着虚劲儿。

企业们现在就像在雷区里跳舞,既要盯着华盛顿的政策风向,又要防着竞争对手的技术偷袭,还得算着国际汇率的波动。这场面让人想起冷战时期的核平衡,只不过现在大家比拼的是谁能造出更精密的晶体管。

长远来看,这场混战可能会催生两种结局:要么各阵营最后发现谁都离不开谁,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分蛋糕;要么真就撕破脸皮,搞出东西方两套完全独立的科技体系。

但不管哪种结局,消费者都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后买手机电脑,可能要像选安卓苹果那样,先选阵营再挑型号了。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讽刺的是,当各国都在拼命追求"绝对安全"时,却让整个产业陷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漩涡。

财务数据里看发展

当前全球半导体行业呈现明显分化格局,行业冷暖与企业所处的赛道紧密相关。受人工智能浪潮推动的高性能计算、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普遍展现出强劲韧性,而传统业务板块则因贸易摩擦和宏观经济波动面临严峻挑战,这种结构性差异在近期各企业发布的财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全球芯片代工龙头,台积电延续着强者恒强的态势。其4月份合并营收同比增长近六成,创下历史新高,这主要得益于两大核心驱动力:

一方面,众多科技巨头为规避潜在的芯片关税风险,提前下单锁定产能;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服务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推动采用3纳米、5纳米尖端制程的高性能计算芯片订单飙升。不过企业也面临汇率波动和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的双重压力,新台币升值可能侵蚀部分利润空间,而客户是否会将关税成本转嫁仍需观察。

另外,英特尔通过18A先进制程研发及与微软的战略合作,正在重塑美国本土芯片制造生态,这种地缘布局或将成为应对贸易摩擦的重要筹码。

在细分领域表现出色的还有汽车电子供应商。安森美凭借碳化硅芯片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强劲需求,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逆势超预期增长。

英飞凌虽然因汇率波动和关税影响调降全年指引,但其在车规级芯片领域的深厚积累仍是重要护城河。这些案例显示,新能源转型带来的结构性机遇正在重塑半导体行业格局,拥有核心技术储备的企业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国内产业链的动态同样值得玩味。中芯国际首季业绩暴增主要源于美国客户"抢闸"下单,这种预防性采购虽然带来短期业绩红利,但良率瓶颈和后续订单的可持续性仍存隐忧。

长期来看,在先进制程领域的突破能力将决定其能否真正跻身第一梯队。供应链企业则展现出灵活应变能力,英业达、广达等代工厂商不仅受益于AI服务器订单激增,更通过在美国本土建设生产基地的策略性布局,帮助客户有效规避关税风险。

这种"近岸外包"模式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凸显出地缘政治因素对产业生态的深刻影响。

深入分析行业分化背后的逻辑,技术代差和需求结构成为关键分野。在摩尔定律接近物理极限的当下,拥有先进制程技术储备的企业构筑起坚实的技术壁垒,叠加AI、云计算带来的算力竞赛,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反观传统消费电子领域,在终端需求疲软和库存调整的双重压力下,相关企业面临更大经营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地缘政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变量,关税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利润,更驱动着全球供应链重构。

那些能同时把握技术趋势和政策导向,在研发投入和产能布局上做好平衡的企业,更有可能在行业变局中突围。

展望后市,半导体行业的"双轨制"特征或将延续。AI芯片、汽车电子等朝阳领域仍将保持高景气度,但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传统消费电子则可能进入漫长去库存周期。

企业需要精准把握技术迭代节奏,同时在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对于投资者而言,甄别技术护城河的真实宽度,评估企业应对供应链风险的能力,将成为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尺。

市场增长放缓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站在十字路口,表面繁荣的背后暗流涌动。虽然AMD、英伟达这些明星企业还在晒出靓丽的财报,但行业老司机们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就像最近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厂GlobalFoundries放出风声,说2025年下半年可能要遭遇关税暴击。这种预警其实很说明问题——虽然今年一季度全球芯片销售额同比还保持着两位数增长,但要是和去年最后一个季度比,数字已经悄悄往下掉。

这背后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最让人头疼的当属中美科技冷战,现在搞芯片就像在雷区跳舞。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围追堵截,逼得企业不得不搞"双生产线"。

最近业内突然刮起库存调整风,说白了就是大家之前怕特朗普式关税大棒重演,拼命提前囤货,结果现在仓库里芯片堆得比山高。这就导致新订单明显缩水,好比饭馆囤了三个月的大米,短期内肯定不会再去粮店进货了。

欧洲市场也不省心,销售额同比直接掉头向下,再加上汇率坐过山车,中芯国际又被爆出良品率上不去,整个行业利润空间被越压越薄。

不过硬币总有另一面。AI爆发带来的算力饥渴症根本停不下来,AMD的AI芯片卖到断货,英伟达的GPU更是被各大科技巨头当宝贝抢。连传统PC芯片大佬英特尔都开始转型搞AI专用处理器,台积电作为"芯片代工之王"更是订单接到手软。

另一边,电动车革命也给行业打了强心针,传统燃油车用300块芯片,电动车直接飙到3000块起步。安森美靠着碳化硅芯片杀出重围,这种新型材料能让电动车充电更快、跑得更远,成了行业的香饽饽。

现在业内专家都在讨论"滚动式调整"这个概念。就是说不会像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全行业雪崩,而是像波浪一样在不同领域轮番洗牌。

比如做消费电子芯片的可能要先过苦日子,但做车规级芯片的还能吃香喝辣;美国市场被关税卡脖子时,东南亚工厂可能迎来春天。

这种分化趋势在2023年已经显现——当手机厂商在砍单时,特斯拉还在满世界扫货功率半导体。

深究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根源,其实是科技革命的"青黄不接"。传统消费电子确实到了瓶颈期,全球手机/PC市场基本饱和,但AI和电动车带动的需求还在爬坡阶段。

这个转换期就像季节交替时的倒春寒,老树要落叶,新芽刚萌发。加上地缘政治这个超级变量,美国《芯片法案》砸520亿美元搞回流,欧盟也要搞芯片自主,中国则在疯狂补课成熟制程,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在从"全球化"变成"区域块链化"。

对于企业来说,这场变革既是危局也是机遇。台积电最近宣布在日本熊本建厂就是典型案例,既规避了地缘风险,又抓住了日本汽车芯片升级的红利。

国内企业像中微公司则在闷头攻克刻蚀机,试图在细分领域突围。而那些还在吃老本的企业,比如某些内存芯片厂商,已经感受到刺骨寒意。

未来能活下来的,要么像英伟达那样站在技术风口,要么像ASE封测巨头那样把成本控制做到极致。

说到底,半导体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写。过去那种靠制程升级就能通吃的时代结束了,现在要比拼的是"精准卡位"的能力。

既要盯着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又要算计库存周期,还得预判技术路线走向。

就像高手下围棋,不能只看眼前吃子,要算计未来十步的变化。而那些能活过这次行业洗牌的企业,很可能会蜕变成新一代科技巨头,毕竟数字世界的基石,永远离不开这些"沙子变黄金"的魔法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 芯片及半导体

    荷兰半导体巨头牵手零跑,在华设6大研发中心

    32度域报道/ 7月2日,全球知名车规芯片供应商恩智浦在大连举办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活动。围绕“本土化创新”与“智能化技术落地”两大核心主题,恩智浦正式对外公布了其在华战略升级及汽车电子领域的最新布局,展示了其深耕中国市场、加速智能化转型的坚定决心。

    恩智浦的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的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06年从飞利浦分拆独立,成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之一。自198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恩智浦便与中国汽车工业共同成长,见证了行业的每一次飞跃。如今,中国已成为恩智浦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占据了其三分之一的销售额。

    “以前,海外企业往往将中国视为方案发布的场地,方案和车型与欧美市场存在明显的时间差。”恩智浦半导体全球市场与销售副总裁、大中华区汽车电子总经理刘芳在开放日上表示,“但疫情之后,海外主机厂、方案商及生态环境开始更加关注中国市场的变化。中国的快速变化、弹性、开放与包容、创新以及大胆尝试,已经让全世界震惊。”

    面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变化,恩智浦如何快速应对客户需求?答案是“更深入地推进本土化”。今年1月1日,恩智浦对中国区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成立了中国事业部,进一步整合了本地销售、研发、运营、质量、技术支持等部门,旨在以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好的产品力服务中国客户。

    目前,恩智浦在中国拥有6000名员工、1600名工程师、6个研发中心,并在14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其全球最大的后端装配和测试工厂也设立在中国,充分体现了恩智浦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截至目前,恩智浦中国工程团队已完成200多种产品的定义、设计与开发,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为恩智浦贡献了约18%的营收。

    “中国市场不仅是一个有长足进展的市场,更代表了全球领先的汽车技术。”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补充道,“中国工业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8%,汽车市场更是达到10%以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在大连的媒体开放日上,恩智浦还与多位合作伙伴正式宣布了合作项目。例如,与零跑汽车共同宣布,零跑汽车全新的LEAP 3.5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中采用恩智浦S32K388,以进一步升级其中央域控集成;与深蓝汽车续签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协议,与长城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并设立联合创新实验室等。

    恩智浦官方披露,当前其已服务中国超过6000家的客户、合作伙伴和生态系统。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户群体,恩智浦如何保证一款产品适配多家企业,并快速应对中国客户的需求?

    在恩智浦的产品定义中,“可扩展性”和“成本低”是两大核心特性。去年发布的软件定义平台CoreRide便是典型案例。CoreRide是恩智浦为推动规模化创新而设计的平台软件,以恩智浦的硬件为基础,添加软件和中间件,提供经过完整系统级验证的软件解决方案。

    “因为每家企业的需求不同,就不会有一刀切一体适用的统一方案。”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高级模拟与汽车嵌入式系统业务总经理Jens Hinrichsen表示,“我们需要一个可扩展的硬件平台来兼容不同的车型,并在硬件平台上叠加软件,以适用到不同的车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去定义这种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除了CoreRide平台,恩智浦还带来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市场的技术解决方案。在核心芯片与平台技术方面,S32R47雷达处理器支持3倍天线处理能力,为L4级自动驾驶提供硬件基础;Ranger 5 UWB凭借可扩展硅设计适配车钥匙、无感进入等多场景应用;eIQ工具包针对边缘计算优化AI模型,搭配S32系列高能效NPU实现实时处理;TTTech Auto MotionWise作为安全关键中间件,实现软件架构可扩展性。

    这些技术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快速迭代、成本敏感、AI集成需求迫切”的特点,也展示了恩智浦在智能化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

    今年6月,恩智浦完成了对TTTech Auto的收购,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软件领域的能力。TTTech Auto是CoreRide平台的早期软件合作伙伴,提供中间件解决方案,在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具有专长。

    “TTTech Auto对于我们的硬件解决方案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Jens Hinrichsen表示,“我们会把TTTech Auto作为恩智浦公司中的一个独立部门运营,其软件既可以和恩智浦的硬件集成,也可以和非恩智浦的硬件集成。同时,我们也会和更多的软件伙伴合作,围绕着TTTech Auto的软件来优化我们的硬件。”

    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和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恩智浦如何深化本地制造与研发合作?Jens Hinrichsen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会进一步加强本土化制造。在天津,我们有一个非常先进的封测工厂,是恩智浦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对于晶圆,我们会和晶圆代工厂合作,包括台积电南京厂和中芯国际等。”

    同时,恩智浦也在不断扩大本土研发中心的规模,提供应用的支持、质量方面的支持、客户的支持和技术支持等。“我们在中国有庞大的工程和销售团队,中国的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方式当中。”Jens Hinrichsen表示,“随着中国事业部的成立,我们将为中国的本土团队更多的赋能,让他们能够像中国的本地公司一样快速敏捷地进行创新。”

    在谈到未来规划时,Jens Hinrichsen透露了恩智浦在晶圆制造方面的战略调整:“整合8英寸晶圆厂的决定是恩智浦混合制造战略的一部分,该战略还包括在先进和传统制程节点上投资12英寸晶圆厂。这是半导体行业非常自然的演进和变化,因为我们要追求规模经济。”

    对于功能安全领域的新趋势,Jens Hinrichsen也表达了乐观态度:“功能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我看到一种非常聪明的功能安全定义方式,即根据用例的不同在系统层面或应用层面进行定义。这样可以节省硬件开发的时间,并快速实施最高级别的功能安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2025年7月8日
    044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