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了,纳思达还在山脚

25年了,纳思达还在山脚

互联网浪潮重塑产业格局已是不争的事实。以智能手机为例,其技术迭代直接颠覆了传统影像设备(如胶卷相机、数码相机)及家庭视听终端(如电视机)的市场生态,印证了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重构力量。

在媒介传播领域,纸质载体在互联网智能化进程中持续式微,有关”无纸化社会”的讨论持续发酵。

但有意思的是,作为实体传播终端的打印设备行业,却在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展现出独特韧性——这个依赖硬件传导的细分广告市场不仅未被数字化浪潮吞噬,反而在智慧办公、精准营销等新场景中催生出更广阔的增量空间。

技术变革的浪潮同样席卷着打印设备行业。当消费者对智能化、环保化、高效率的办公需求与日俱增,传统打印设备厂商正经历着颠覆性变革。

在夏普、兄弟、爱普生等国际品牌构建的技术壁垒之外,中国本土企业正以创新姿态重构行业格局。新一代用户对产品性价比的精准研判,推动着智能打印设备向5G联网、AI算法、物联网集成等方向进化,高效精准、成本优化的智能终端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选择。

这种产业跃迁恰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从早期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突破,众多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路径实现蜕变。

纳思达二十年的发展轨迹堪称典型样本。这家以打印耗材起家的企业,2004年从墨盒制造切入赛道,2014年借壳上市时估值28.5亿元,至2020年市值已突破500亿元大关,五年间实现13倍的指数级增长,被业界誉为”打印领域的隐形冠军”。

但其成长轨迹始终伴随着资本运作的争议——2015年收购美国SCC、控股杭州朔天,2016年跨境并购利盟国际,2017年整合珠海三家同业企业,系列并购产生187.72亿元巨额商誉,引发市场对其发展模式的持续关注。

通过战略收购与资源整合的双重驱动,纳思达逐步构建起涵盖打印芯片、耗材、整机及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生态。其智能打印设备以21%的市占率跃居国内首位,超越长期占据榜首的惠普(14%),形成从核心芯片到终端服务的完整闭环。

经过二十年深耕,企业业务已覆盖打印全产业链,并完成全球化布局。但置于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的长周期中审视,这艘打印领域的”航母”仍处在技术攻坚与市场开拓的关键期,如同攀登科技高峰的攀登者,既需突破既有技术天花板,更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寻找新的价值支点。

1. 财报数据的背后

上个月月底,国内办公行业龙头企业纳思达披露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业绩表现看着似乎不尽如人意,利润落差之大让办公行业人士颇感意外。

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59.27亿元,同比下滑5.8%;归母净利润仅8438万元,同比骤降69.6%,近乎“腰斩”;扣非归母净利润8008万元,同比下降69.8%;经营现金流净额为-4.13亿元,同比降幅达309.8%,EPS(全面摊薄)为0.0593元。各业务板块均面临挑战,打印机业务中奔图营收下降3.34%、利盟下降4.85%;集成电路业务里极海微营收下滑19.72%;通用耗材业务出货量微降,利润显著缩水。

这些数据均可看出,当前的纳思达无疑正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中遭遇了强劲的逆风。

打印机业务板块,奔图虽加大研发、品牌宣传与线下服务渠道建设投入,但事实上整体的费用同比中是增加了的,海外个别市场采购节奏波动也影响了国际销量。

尽管在信创市场、国内商用市场和A3打印机市场取得一定增长,但整体营收下滑的局面仍未扭转,市场份额的拓展之路坎坷仍存。

打印机通用耗材业务方面,旗下格之格固然算是发力精准锚定政企市场,与京东达成政企采购战略合作,有望强化全链路服务能力,打造政企采购服务新标杆,但海外市场开拓的成效尚未完全显现,利润提升仍需时间沉淀。

唯一一个亮点,大概是集成电路业务带来的了。开年以来,极海微接连推出多款重磅产品,如BMP561单节电池电量监测计芯片、基于Arm架构的实时控制MCU——G32R501,以及与广汽集团联合发布的AK2超声波传感器芯片与双通道DSI3网络收发器芯片,均为国产首款。市场对极海微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一季度总体芯片出货量达1.25亿颗,同比增长9.38%,非耗材芯片营收1.04亿元,同比大涨58.52%。

另一方面,纳思达还跨界涉足机器人领域。据说现在正为人形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提供超声波雷达技术测障碍物的设计集成服务,项目处于产品验证阶段。

在4月举办的OFweek2024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极海微作为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受邀出席,其G32R501芯片斩获“中国机器人行业核心零部件创新产品奖”。

但要在机器人领域站稳脚跟,能否突破技术瓶颈,成功转化为商业成果则尚未可知。

单从2025年一季度的财报数据里,或许还不足以阐明纳思达的攀登之路。2025年4月中,纳思达亦发布了2024年的年度报告,表面上看,2024年年度营收达264亿元,同比增长9.78%,净利润7.49亿元,同比激增112%,这般数据无疑会让不少投资者眼前一亮。

但如果我们深度研究一下这个行业,在中国市场的底层往上扒拉,拨开这层光鲜的表象,便会发现,其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营收增长与价值重估之间的巨大落差,正好像一部残酷而真实的“登山者日记”,记录着这个企业在产业浪潮中艰难前行的每一步。

2024年,奔图打印机销量实现11.21%的增长,这一数字看似平常,实则背后暗藏玄机。A3机型销量同比暴涨131.44%,第四季度环比更是激增401.41%,在政企信创市场,奔图出货量增长50%,成功在金融等重点行业实现突破,国产打印机首次真正触及核心办公场景,这无疑是对国外品牌垄断地位的一次有力挑战。

但胜利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奔图在研发与销售费用上分别飙升42%和39%,利润增幅仅为10.87%,与营收增长19.87%相比,差距悬殊。这清晰地凸显了国产高端打印机在突围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成本曲线。为了在技术上与国际巨头抗衡,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奔图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研发和营销,其前进的步伐无疑是伴随着成本的巨大消耗。

至于利盟国际的业绩回暖,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利润贡献。打印机销量增长31%,带动EBITDA飙升69.3%,看似成绩斐然,但其22.43亿美元的营收规模,却仅为奔图的六成。当年纳思达以260亿美元吞下的这头“巨象”,如今更像是战略协同的支点,而非利润的主要引擎。它所带来的,更多是在技术、市场渠道等方面的协同效应,而非直接的巨额利润回报。

这场被外界质疑为“赌命”的收购,固然有中国产业升级的深谋远虑,同时也构建起一个覆盖数亿台打印设备的隐秘帝国,但无论是从当前财报所反映的业绩困境,还是从各业务板块的发展现状,亦或是跨界领域面临的不确定性来看,纳思达都尚未攀登至行业高峰,仍在“山脚”艰难向前。

2.“折价卖子”难解困局

其实今年纳思达的动作还是蛮多的,在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度财报发布之前,纳思达就已经搞了一个大动作——通过控制的开曼子公司II,以现金方式将所持的Lexmark International II,LLC(利盟国际)100%股权出售给美国施乐公司。

根据标的公司利盟国际目前的最新经营情况,纳思达测算出其100%股权的预估交易对价范围在0.75亿至1.5亿美元。但自2016年收购至今,联合投资体对利盟国际的历史净投资金额高达13.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本次交易对价预计将大幅低于这一历史净投资金额,堪称“一折”卖出。

利盟国际的历史可追溯至1991年,彼时它从IBM分拆成立,并于1995年在纽交所上市,是世界领先的打印产品及服务供应商,在全球超过170个国家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总部位于美国肯塔基州莱克星顿,是成像和输出技术解决方案以及打印管理服务的全球领导者。

2016年,纳思达开启了一场震惊资本市场的“蛇吞象”式收购,利盟国际的全部股份交易价格为27亿美元,当时大部分收购金额来自负债。纳思达2016年年初货币资金余额仅为15.68亿元(折合2.26亿美元),通过多层杠杆的资本运作才完成这笔收购。

根据债务协议,利盟国际在控制权变更时需对截至交割日的所有带息负债进行再融资。截至交割当日,全部带息债务金额高达10.2亿美元。纳思达、太盟投资、君联资本以现金方式出资,总计拟出资23.2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剩余款项由银行贷款取得,获得15.8亿美元授信。

相当于2016年在收购前,合并子公司为推进收购事项,发生11.8亿美元银行贷款,该贷款在合并实施后,由合并后的利盟国际承担还款义务。实际上,这并非纳思达突然的决定,公司去年12月就召开董事会通过了相关资产出售议案,如今董事会通过了重组预案。

此次交易的买方是美国知名企业施乐公司,其成立于1906年,是复印技术的发明公司,当前是一家提供数字印刷技术及相关服务、软件和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供应商,为全球众多地区客户提供服务。不过,财报显示,交易对方去年净利润出现亏损。

纳思达收购利盟国际时,利盟国际名声在外,但为何运营近十年后又要卖出?纳思达表示,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与境外政策持续变动的背景下,利盟国际在境外部分国家的业务开展面临现实压力和管控风险。

公司主营的信息技术业务是境外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虽然上市公司已为利盟国际设立了相关防火墙制度,在不影响上市公司业务协同整合的情况下确保利盟国际符合国外监管机构的相关要求,但外部环境风险的持续与加剧使得利盟国际正常业务经营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压力与较大的不确定性。

2023年,上市公司针对收购利盟国际形成的商誉计提了78.84亿元的商誉减值准备,对公司当年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直接导致该公司从2022年的净赚18.63亿元变成2023年净亏61.85亿元,被市场称之为“商誉雷”之最。

有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这次交易1亿美元作价看着不高,但债务也接过去了,上市公司算甩了一个‘包袱’。”

从财务角度来看,出售利盟国际虽然能回笼部分资金,但前期收购利盟国际形成的高额负债和商誉减值已经对公司财务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即使甩掉了利盟国际,其公司仍需面对芯片等新兴业务的高投入和长期回报周期,财务压力依然巨大。

此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纳思达面临的一大挑战。信息技术业务作为境外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未来可能仍会面临各种政策风险和监管压力,这对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和市场拓展带来了诸多限制,尤其是在当前中美关系和关税贸易冲突的境况之下。

若从长远来看,纳思达其实还是囿于“山脚”的窘况。

为何这么说?就拿2024年的年度财报而言,当市场为112%的净利润增幅欢呼雀跃时,纳思达真实的盈利能力正逐渐浮出水面。剔除商誉减值影响后的归母净利润应为15.49亿元,这意味着其真实市盈率较报表数据直接腰斩。这种财务数据,不难看出仍旧存在一些美化和修饰,实际上,也暴露了纳思达面临的两个致命问题。

其一,核心打印业务仍未摆脱“增收难增利”的魔咒。尽管在市场份额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昂的研发和营销成本,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打印业务的利润增长远远滞后于营收增长,成为制约企业盈利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其二,芯片等新兴业务尚处投入期,距离实现大规模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汽车电子领域虽已实现定点突破,但年出货量仅6.15亿颗的规模,在万亿级半导体市场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要实现规模化盈利,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竞争力,这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而技术周期的变迁,则是纳思达所面临的更深层次的一种危机。当奔图在A3打印机市场一路狂飙突进时,全球办公打印市场正以年均3%的速度开始萎靡,市场需求不断下降,竞争也愈发激烈。而当极海微的超声波雷达芯片填补国产空白时,特斯拉等科技巨头却已开始弃用纯视觉方案,转向其他技术路线,这无疑给极海微的芯片业务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回归到纳思达“折价卖子”的选择,只是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一次战略调整,但公司仍面临着核心业务盈利难题、新兴业务发展困境、财务压力以及外部环境等多重挑战,距离产业巅峰者,仍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

2016年,纳思达赌上全部身家吞下利盟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能够掌握打印机核心技术。然而,如今当数亿台打印设备构成的物联网入口逐渐打开,当数千项专利开始向汽车芯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延伸时,资本市场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家企业。

处于山脚的纳思达,究竟是被低估的潜龙,还是困在转型深水区的巨兽?答案或许就藏在两个数字里——极海微汽车芯片42%的销量增速,以及奔图海外市场110个国家和地区的覆盖版图。这些微弱的光芒,正努力照亮攀登者下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险途。

3. 纳思达的下一段路

政企市场,向来是科技企业必争的战略要地,纳思达也不例外,一场“诺曼底登陆”式的市场攻坚从2018年连续数年不断。党政机关拥有高达2000万台的存量设备,这些设备犹如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蕴含着巨大的替代需求。

但自主可控的打印机产业链并非一蹴而就,它存在着“木桶效应”。从芯片设计到硬件制造,从软件系统到售后服务,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纳思达的“上山”的机会之一正在于此。

一方面,纳思达在工业数字化领域以3D打印技术为突破口,形成”医疗齿科+航天军工”的梯度发展格局。在医疗齿科领域,其高精度个性化打印方案已占据细分市场制高点,并以此为技术跳板向航天军工领域延伸。

通过材料配方优化与打印工艺革新,企业成功突破航空零部件复杂结构制造、高精度装备模型构建等军工级技术门槛,展现出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跨界潜力。

另一方面,工业物联网也是其机会之一,纳思达足可依托百万级打印设备连接经验,构建起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数据采集网络。在大型制造场景中,其解决方案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耗材智能管理、生产任务动态调度,通过数据驱动的流程优化帮助企业降低15%-20%的运营成本。这种从设备连接向智能管控的延伸,正在开辟工业数字化服务的新蓝海。

所以,我们大致推论,在纳思达的发展进程中,未来或者会有三个潜在的拐点,极可能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力量。

  1. 信创市场规模效应显现:随着信创打印机采购量突破500万台临界点,纳思达将进入成本曲线陡降的规模化阶段。这不仅带来单位成本30%以上的下降空间,更将推动品牌在政企市场的渗透率提升,形成对国际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 汽车电子领域突破在即:预计2025-2026年,纳思达32位MCU芯片将通过主流车厂认证。基于在车规级芯片领域的持续研发投入,其产品已达到AEC-Q100标准要求,成功进入供应链后将打开每年超百亿元的汽车电子市场,并获得参与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系统开发的技术话语权。
  3. 3D金属打印技术军民融合:军工领域对高精密金属构件的迫切需求,正推动纳思达突破钛合金、高温合金等特种材料的3D打印工艺。技术突破后,企业将同时获得军工装备制造的准入资质与民用高端制造的技术背书,形成”军工品质+民用效率”的双向赋能效应。

这三个战略支点的协同发力,使纳思达在自主可控、高端制造、智能物联三大领域形成交叉竞争优势。

随着信创市场深化、汽车电子智能化、军工制造数字化三大趋势的叠加推进,纳思达其实有望在5-8年内完成从传统打印设备商向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构建起涵盖硬件制造、软件服务、数据运营的完整产业生态。

4. 说在最后

山岳的巍峨不在于绝对高度,而在于其作为精神图腾的象征意义——或如孤峰直插云霄,以“天地为庐”的格局定义边界;或似丘壑绵延起伏,在“山脚即巅峰”的哲学中诠释循环。

但若大地之上无山峦耸立,便失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认知维度。企业发展的本质,恰是这种“以山为锚”的攀登:愿景如峰,既为战略坐标的具象化,更是组织生命力的精神图腾。

那些跨越时代的企业,往往将愿景锻造成穿透周期的罗盘——阿里巴巴以“百年企业”为基线,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锚定商业文明的韧性;格力电器以“世界一流”为圭臬,在制造业变革中重构中国制造的价值坐标。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晚清实业家张謇的箴言,道破了企业永续经营的底层逻辑。真正的战略视野从不是平面化的地域延展,而是立体化的时空折叠——以十年为尺丈量愿景的厚度,以百年为轴雕琢使命的刻度。

这要求企业家既要有“洞见十年后”的格局预判,更需具备“拆解每一步”的战术颗粒度——既要像登山家规划雪线与营地般拆解战略路径,也要如匠人雕琢冰川纹理般打磨执行细节。

跨越“山头”从来不是浪漫主义的诗意叙事,而是现实主义的生存博弈。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时,面对的不仅是财务悬崖,更是产品矩阵的“战略迷雾”。他以“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将冗余产品线削减至四款核心产品,在“断舍离”中重构了苹果的商业基因。

这印证了一个真理,企业登顶的征途,是“目标与山头”的动态博弈——愿景是灯塔,但山头是路标;战略是星辰大海,但战术是匍匐前进,纳思达当下在山脚,或亦如是。

卓越企业的攀登法则,始终遵循“远近交织”的时空辩证法。以五年为周期校准战略节奏,以三年为单元优化资源配比,以一年为刻度落地执行动作。这种“望远镜+显微镜”的复合思维,要求企业既能站在行业变革的潮头预判趋势,又能俯身在产品细节的毫厘间雕琢竞争力。

当华为在5G领域十年磨一剑时,其战略部早已开始6G技术的预研;当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登顶全球时,其研发团队已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布局多年。

真正的攀登者,永远在“跨越山头”与“眺望下一座峰”的螺旋中迭代进化。

2016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并购,曾让纳思达的市值冲上800亿元巅峰;九年后壮士断腕的资产出售,反而让资本市场给出了”利空出尽”的解读。

这种价值认知的错位,实际上暴露了中国科技产业转型的集体焦虑——当”国产替代”叙事撞上”技术代差”现实时,我们究竟该用怎样的标尺丈量企业的真正高度?

或许答案就藏在纳思达的实验楼里。那里,自主打印头芯片正以微小的良率提升艰难爬坡,工程师们用纳米级激光校准技术将喷墨精度推至微米级别;那里,极海微的GURC02超声波雷达芯片可能刚通过汽车品牌的路测,其信号抗干扰能力较某系竞品大幅提升。

这些微观战场上的寸土必争,远比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更接近产业攀登的本质。

纳思达的故事从未终结,它只是揭开了中国硬科技突围更残酷的第二章。当晨光洒向珠海,那座形似打印机的总部大楼在地平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这影子可以解读为山脚的沉重,亦可视作巅峰的召唤。

但无论如何解读,一个事实始终清晰:在打印机齿轮与芯片晶圆的交响中,真正的攀登者从不在意影子长短,他们只关心脚下岩壁是否比昨日坚实半分。

阅读相关:

2024年打印机行业的残酷真相

珠海打印耗材行业,要怎么“吃饱穿暖”?

美国军方为什么关注3D打印技术?海陆空及海军陆战队实例应用解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上一篇 2025年5月7日 22:07
下一篇 2025年5月8日 14:4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