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original-tag">原创</span>告别内卷!中国PLM市场三年内必将发生的三大巨变

原创告别内卷!中国PLM市场三年内必将发生的三大巨变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报告,未来三年,39%的中国制造企业仍会将大部分IT预算投入在设计研发类工业软件上。

2024年,中国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市场规模达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较上年有所回升,但市场竞争持续加剧,产品价格下降,客户决策时间延长。

目前市场份额前三名仍为西门子、达索系统和PTC,但它们的份额均出现下滑。

西门子从14.3%降至11.3%,达索从10.2%降至8.0%。

国内厂商如用友智石开、金蝶、鼎捷数智等位列第四至第九名。

尽管竞争激烈,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制造业持续走向自主创新,市场未来将逐渐回归理性。

云服务模式的PLM(SaaS)市场规模为1.81亿元,虽然增速略高于整体市场,但目前仅占PLM总规模的5.25%。

告别内卷!中国PLM市场三年内必将发生的三大巨变

企业对将核心研发数据放在公有云上仍有顾虑,但接受度正在缓慢提升。

IDC预计,随着成功案例增加、产品体验优化及云安全技术成熟,“AI + SaaS”将成为PLM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从行业来看,PLM应用主要集中在高科技电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大领域,家电和新能源行业增长放缓。

整个市场仍以离散制造为主,流程行业如化工、制药、食品饮料等占比仅20%。2024年PLM整体解决方案(含服务)市场规模达到53.2亿元。

报告还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工业软件发展,同时中国制造企业出海、设备更新换代、工业软件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等也成为当前市场的重要趋势。

1. 价值迁移了

表面上看,中国PLM市场呈现出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

一方面,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在加快,年增长率达到21.6%,比上一年提升了5.6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行业内却普遍感到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平均售价在下滑,客户做决定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这种“增速回暖”与“内卷加剧”并存的局面,其实并不矛盾,它恰恰反映出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工业软件市场的竞争模式相对传统,主要以销售软件许可(License)为核心。

国外厂商如西门子、达索系统等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产品功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那时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品功能层面的比拼,各家厂商力图证明自己的工具更全面、更强大,陷入一种“军备竞赛”式的角力。

然而,近年来,国内厂商进步显著,他们在理解本土客户实际需求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所提供的产品往往更贴合中国制造业企业“够用、好用、快速上手”的务实要求。

这种进步直接导致了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国外巨头市场份额出现下滑,而国内厂商力量稳步上升。

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竞争变得日趋同质化,大家提供的产品功能差异缩小,进而转向比拼价格、客户关系以及实施交付能力——这正是所谓“内卷”的典型表现。

告别内卷!中国PLM市场三年内必将发生的三大巨变

但“内卷”并不意味着需求萎缩或市场衰退。

数据显示,高达39%的中国制造企业仍计划将主要IT预算持续投入在设计研发类软件上,这说明企业对通过数字化提升研发创新能力的核心需求没有减弱,反而在加强。

客户的预算并没有消失,只是投向发生了变化。

决策周期变长,反映出的不是客户不愿购买,而是他们在选择时更加理性、更加谨慎。

经历了早期的信息化建设后,企业用户变得更加成熟,他们不再轻易为华丽的产品演示或冗长的功能清单所打动,而是更聚焦于解决方案能否切实应对其核心业务挑战,比如如何提升研发效率、如何支持全球团队的协同设计、如何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如何优化总体成本。

这意味着,市场的价值评判标准正在悄然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拥有”一套功能繁多的软件,转向真正看重能否通过软件“获得”解决实际业务问题、驱动创新发展的核心能力。

这一转变,正好预示着市场正从低水平的重复竞争,逐步向更高阶的价值竞争阶段过渡。

2. 雷声大雨点小

目前,中国PLM市场中SaaS模式的普及程度仍然较低,仅占据整体市场份额的5.25%,其增长速度也只是略高于传统部署模式。

这一现象与整个软件行业普遍向云迁移的大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这种看似滞后的发展状态,实际上是由PLM软件特有的属性所决定的,短期内确实面临挑战,从长远来看却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研发数据对企业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包含了企业的核心技术机密和知识产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核心的资产之一。

因此,企业在考虑将这类数据部署到公有云环境时,其谨慎程度远高于处理业务流程数据或客户关系数据。

这种顾虑主要不是出于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多的是基于对企业信息安全、数据主权和合规性要求的担忧。

特别是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企业对核心技术数据的保护意识更加强烈,这使得他们在接受SaaS模式时表现得格外慎重。

但这种现状正在逐步发生改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云端部署正在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传统部署方式由于算力限制和数据隔离等因素,难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

而云端环境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灵活的协同机制,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理想的运行环境。

具体到PLM领域,云端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智能设计辅助、仿真过程优化、预测性维护等高级功能,这些功能在传统部署模式下往往难以实现或效果有限。

例如,通过分析云端汇聚的行业数据,系统可以为设计师智能推荐最优设计方案;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大幅提升仿真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设备健康状况的预测和预警。这些实实在在的价值正在逐渐消解企业对云端部署的顾虑。

未来,随着云端安全技术的不断完善,行业成功案例的持续积累,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进一步丰富,SaaS模式在PLM领域的渗透率预计将逐步提升。

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SaaS模式提供了以较低成本使用先进PLM工具的可能性,这有助于缩小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数字化差距。

同时,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分布式协同研发需求的增长也将推动企业对云端协作工具的采用。

从这一点而言,虽然当前SaaS PLM的市场占比仍然较小,但其代表的发展方向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需求是一致的,具有长期发展的必然性。

3. 行业分化竞争加剧

IDC的报告,PLM应用主要集中在八大行业,其中流程制造行业(如化工、制药、食品饮料等)仅占总市场份额的20%左右,其余80%都集中在离散制造领域。这种分布状况反映了工业软件正在经历从通用化向行业专业化的重要转变。

离散制造行业,包括高科技电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一直是PLM应用的主要战场。

这些行业的产品结构复杂,研发迭代速度快,对协同设计要求高,正好能够充分发挥PLM系统的价值。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领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厂商的激烈竞争。各大厂商都在这个市场上投入大量资源,竞争已经相当充分。

相比之下,流程行业虽然目前市场份额较小,但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家电、新能源等原先的增长热点行业开始出现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关注之前被相对忽视的流程行业。

这些行业包括石化、制药、食品饮料等,它们具有与离散制造业完全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流程行业的研发关注点更多在于配方工艺、原料配比、生产过程参数优化等方面,对批次管理、质量追溯、合规性要求等方面也有特殊需求。

这些特点决定了通用的PLM解决方案很难直接适用,需要针对行业特性进行深度定制开发。

告别内卷!中国PLM市场三年内必将发生的三大巨变
告别内卷!中国PLM市场三年内必将发生的三大巨变

于是,行业差异化的趋势对PLM厂商就无形中提出了新的要求。

未来的竞争不再仅仅是软件功能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对特定行业工艺和理解深度竞争。

厂商需要既懂软件技术,又深入了解行业特点,能够将行业知识融入软件解决方案中。

例如,针对制药行业,需要满足GMP规范要求;针对食品饮料行业,需要支持配方管理和食品安全追溯;针对化工行业,需要处理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物料平衡计算。

这种行业专业知识与软件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新的竞争壁垒。

对于PLM厂商来说,想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需要深入理解特定行业的业务流程和痛点,开发出真正符合行业特点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种专业化、行业化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市场形成更加健康、多元的竞争格局。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流程行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将为专注于行业解决方案的厂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 超越软件本身的价值

PLM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服务价值的凸显。

2024年,中国PLM解决方案总体市场规模达到53.2亿元人民币,而其中纯软件部分仅为35.1亿元,这意味着服务收入占比已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

这个数据差异非常重要,它表明市场的价值重心正在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向整体解决方案转移。

这种变化反映出客户需求的深刻转变。

现代企业实施PLM系统已经不再仅仅是购买一套软件工具,而是希望通过引入先进的产品研发管理理念和方法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PLM项目的实施过程往往伴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研发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以及知识管理体系的完善,这些都需要专业服务的支撑。

所以,客户实际上是在购买一整套经过验证的"最佳实践"方法论,而软件只是这套方法论的载体和实现工具。

随着服务占比的不断提升,PLM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了变化。

传统的竞争优势可能主要来自于软件产品的功能完善度和技术先进性,但现在则需要更加注重服务能力的建设。

这包括行业咨询能力、实施方法论的专业性、培训体系的完整性以及持续运维的支持水平等方面。

优秀的厂商需要深入理解客户的行业特性和业务痛点,能够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业务流程优化建议,而不仅仅是软件功能的配置。

厂商需要从单纯的技术提供商转型为客户长期发展的合作伙伴,能够伴随客户的成长持续提供价值。

这种基于专业服务建立的客户关系和行业口碑,正在成为比软件许可证销售更加稳固的市场竞争优势。

5. 最后的启示

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未来三年的三大趋势判断如下:

第一,“AI+云”双轮驱动,重塑市场格局:不能提供云端AI原生能力的厂商将逐渐掉队。新一轮的洗牌将不是围绕功能,而是围绕智能水平和数据价值挖掘能力展开。

第二,“出海”与“本土”双向奔赴:中国制造出海,需要能支撑全球协同研发的PLM系统,这对厂商的全球化部署和服务能力提出极高要求。同时,国内竞争的炼狱,正在锤炼出一批能深刻理解中国制造、产品敏捷、服务灵活的本土厂商,他们将从“本土替代”走向“价值输出”。

第三,生态竞争取代单打独斗:PLM将与ERP、MES、IoT平台深度集成。厂商间的竞争将变为生态联盟间的竞争。例如,用友、金蝶凭借在ERP领域的优势向下渗透PLM,而西门子、PTC则凭借工业领域的优势构建更广泛的数字孪生生态。

当下的“内卷”是成长中的烦恼,是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价值理性的必经阶段。

眼下的份额变化只是序章,真正的好戏,在于如何用AI和行业知识这两把钥匙,打开中国制造业正向研发和创新驱动的新大门。

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