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富的宝座换人了。
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被一位79岁的科技大佬拉里·埃里森短暂地挤下了冠军宝座。
虽然只有大半天时间。
这一切,都是因为埃里森一手创立的软件公司甲骨文,股价迎来了历史性的大爆发,一天之内一度狂飙了42%!
而推动这次股价起飞的原因,是甲骨文刚刚交出了一份让所有投资者都喜出望外的成绩单:公司不仅签下了许多利润丰厚的大合同,而且这些已签好但还没完全计入收入的“未来订单”规模大幅跃升,同时云计算业务的增长前景也远远超出市场预期。所有人都可以预见,甲骨文在未来几年的“钱景”一片光明。
作为甲骨文的创始人,埃里森个人持有公司约41%的股份,足足有11.6亿股。
所以公司股价一飞冲天,他的个人财富也跟着坐上了火箭。
据计算,仅在周二到周三的这段时间,他的身家就从2940亿美元,一路猛增了约1110亿美元,最高点时甚至达到3930亿美元,成功超越了马斯克的3850亿美元。
不过,这场“首富争夺战”的剧情在当天晚些时候又出现了反转。
随着甲骨文股价从高点稍稍回落,而马斯克的财富小幅回升,最终埃里森又以微弱差距回到了第二位。
但他在一天之内财富暴增890亿美元,仍然创下了历史上个人单日财富增长的最高纪录。
1. 89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这是一个超越普通人想象极限的数字。
完全不是“一个家庭年收入几十万”,也不是“一栋豪宅值几个亿”那种理解的维度了,而是一场发生在资本世界的奇观,一场只属于顶级富豪的财富海啸。
有些国家举全国之力、成千上万人工作一整年,所有的经济活动加总起来——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还不到这个数。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像斯里兰卡、肯尼亚、乌拉圭这样的国家,全年GDP也不过如此。
也就是说,埃里森这24小时增长的财富,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全年经济产出的总和。
如果我们再把以企业的规模去比照,这个数字的压迫感就更明显了。
按福特汽车为例,这样一家承载了美国工业精神、走过一百多年的制造业巨人,今天的市值大约480亿美元。
而这笔一天之内涨出来的财富,竟能买下将近两个“福特”——还有剩余。
如果换个参照,特斯拉,电动汽车革命的标志、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之一,总市值约在7500亿美元上下——而埃里森一天增长的,就接近它的十分之一。
但最令人瞠目的,还不是数字本身,而是财富积累的“速度”。
而这一切的核心,就在于资本市场那令人瞠目结舌的“杠杆效应”与“乘数效应”。
根本不能以传统意义上“做实业”去做解释。
它不是多开一家工厂、多卖一批产品,甚至也不是技术突破带来的线性回报——而是市场对资产价格的瞬间重估,是一场基于信心的预期游戏。
也就是说,这笔财富并非来自埃里森当天付出了多少劳动,而是来自资本市场对他旗下公司——甲骨文股票的“集体投票”。
这种爆发式的财富增长,是我们多数普通人所难以想象的。
那些靠一年年利润积累、一步步扩大生产的财富故事,在这样的资本奇观面前,仿佛成了慢放的胶片。
2. 两大模式的碰撞
这次埃里森的短暂登顶,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两个巨头之间的商业模式的不同。
也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财富创造逻辑,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完成了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对决。
一方面,是拉里·埃里森所代表的“传统软件巨头的涅槃重生”。
甲骨文,这家一度被认为在云时代掉队的传统软件巨头,这一次的爆发不是偶然性的。其中最关键的信号,是一份叫做“剩余履约义务”(RPO)的数据出现暴增。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已经签好字、握在手里但还没拆成收入的大额订单”。
这份订单清单的迅猛增长,等于向整个市场发出一张再清晰不过的请柬:甲骨文不仅没有掉队,反而已经牢牢握住了未来几年增长的钥匙。
它背后所代表的,是一种高度确定性的未来现金流——企业客户一旦选用,迁移成本极高,这就构成了又深又宽的护城河。所以这次股价爆发,不是炒作,不是概念,而是市场在用真金白银为一份“看得见的未来”投票。
这是一种强绑定、高利润、可持续的“稳健增长”模式。
而另一面,是埃隆·马斯克所代表的“颠覆式实业的梦想叙事”。
他的财富帝国,就比较宏大而浪漫了,其核心支点是特斯拉。
特斯拉的估值,并不取决于它当下卖了多少辆车,而在于市场愿意为它的颠覆性能源愿景、自动驾驶技术、乃至马斯克本人的冒险精神支付多少溢价。
它的故事恢弘、壮阔,像一部永远放映中的科幻大片,吸引全球投资者前来买单。
但这种模式的软肋也正在于此:它天生伴随着高波动。
宏观利率、政策风向、消费者信心、竞争态势,甚至马斯克本人一句发言,都可能引起百亿市值的剧烈起伏。
它是梦想驱动型估值,动人,但也脆弱。
所以这一场看似偶然的首富易位,本质上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市场偏好转向。
当全球经济处于高利率、不确定性的迷雾中,投资者的心态也从追逐“遥远的星辰大海”,悄然回归到“紧握眼前的确定性”。
比起还要不断烧钱、应对恶战、兑现遥远承诺的梦想,他们更青睐的,是已经摆在桌上、白纸黑字写进合同的未来收入。
这不是两个企业家之间的游戏,而是两种资本逻辑的终极对决——而这一次,天平偏向了“确定性的魅力”。
从这个角度看,首富位置的更替成为了观察资本市场风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也从某种程度上提醒我们,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周期中,市场会给予不同商业模式以不同的溢价。理解这种变化,对于把握投资节奏和商业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3.“卖水人”与“淘金者”
AI的浪潮,正在从一个令人兴奋的“概念故事”,真正落地为一场产生巨大商业价值的“现实革命”。
而在这个过程中,聪明的钱已经开始悄悄转换赛道——从追逐光芒四射的“淘金者”,转向了稳稳赚钱的“卖水人”。
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狂潮都上演着类似的故事。
就像十九世纪的加州淘金热,最冒险的矿工怀揣梦想冲进河谷,但最终真正稳定赚到大钱的,往往是那些在路边卖铲子、卖牛仔裤、卖水的生意人。
他们不承担淘不到金的风险,却源源不断地向所有梦想家们“收税”。
今天的AI产业,恰恰正在重现这条商业逻辑。
当全球的目光都被那些研发大模型的明星公司——也就是“AI淘金者”——所吸引时,像甲骨文这样的巨头,却清醒地扮演起了“卖水人”的角色。
它本身并不直接制造AI,但它做了一件更关键的事。
即为所有AI玩家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强大的计算能力(云计算和庞大的GPU集群)和海量数据存储处理的数据库。
AI的开发与部署,根本离不开算力和数据支持。
所以,甲骨文这一次财报的超预期表现,尤其是云业务方向迎来爆炸性增长。
它实际上也在告诉市场,全球AI产业对算力的真实需求,正在呈指数级攀升。
模型要训练、应用要部署、智能要落地——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到像甲骨文这样的底层设施服务商手中。
它可能不像聊天机器人那样可见,也不如自动驾驶那般酷炫,但它却是整个AI大厦承重的地基。
这印证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商业真理,在任何一场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中,最早获得稳定、大规模现金流的,往往并不是聚光灯下的革命家,而是那些为革命提供“军火”和“粮草”的人。
他们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他们低调藏于幕后,却持续分享浪潮中最确定的红利。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埃里森的这次登顶,或许正是一个时代转折的标志。
标志着AI的发展阶段,已从早期的故事描绘与技术验证,迈入了真正的商业化与产业化爆发期。
市场的奖励机制,正在从为“遥远的梦想”付费,转向为“眼前的真实需求”买单。
所以,有所启发吗?
首富的宝座,就是时代趋势最灵敏的体温计!老牌科技巨头靠AI涅槃重生,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信号!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