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AWS)上海 AI 研究院解散了

亚马逊(AWS)上海 AI 研究院解散了

2025年7月22日,亚马逊云科技(AWS)在上海的重要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上海AI研究院正式解散了。这是AWS在海外设立的最后一个人工智能研究院。

研究院的首席应用科学家王敏捷在朋友圈证实了这个消息,并回顾了团队近六年的成就。他提到在张峥教授(首任院长,来自上海纽约大学)的指导下,团队取得了亮眼成绩:他们从零开始开发了全球知名的图神经网络开源框架DGL,为亚马逊电商业务带来了近10亿美元的收入;这个规模不大的团队发表了1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拿遍了机器学习领域的顶尖会议奖项。后来团队转向研究更智能的“AI智能体”(AI Agent),王敏捷自信地表示,无论技术深度、研究能力还是执行力,这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AI智能体团队之一,拥有从技术框架到实际应用的完整经验。

这个成立于2018年的研究院,是亚马逊云服务机器学习部门的一部分,曾产出过像DGL这样有影响力的开源项目。

上海AI研究院的关闭并非孤立事件。 今年以来,多家美国科技巨头都在调整或关闭其在中国的研发机构:3月,IBM关闭了中国研发部门并裁员;5月,微软也传出关闭上海AI实验室的消息,许多员工被调往其他国家。这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美国科技公司对其中国业务的重新评估。

分析师们认为,关闭背后是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竞争加剧和政策冲突。 一方面,美国对向中国出口先进人工智能芯片和云服务实施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也出台了更严格的数据存储本地化和网络安全审查规定。这让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运营变得异常复杂和困难。

这种撤离的影响是深远的:

  1. 人才流动受阻: 这些研究机构曾是连接中美科技人才和思想的桥梁。它们的关闭切断了这种宝贵的交流,可能减缓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步伐。对于中国的AI人才来说,选择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工作变得更加困难;美国公司也失去了直接接触中国顶尖AI人才的机会。
  2. 技术生态分化: 专家担心,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可能会因此分裂成不同的“阵营”,各自发展不同的技术标准、数据体系和研发路径。原本受益于全球协作的开源项目(如DGL)可能面临分裂风险,最终拖慢整体技术进步。OpenAI宣布即将停止向中国大陆用户开放其AI服务接口,就是这种分化的一个明显例子。

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局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随着西方公司撤离,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华为这样的中国本土科技巨头可能会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它们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业务预计会增长。
  • 那些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的西方科技公司短期内可能会遇到困难,比如承担重组成本和失去市场份额。但长期看,一些专家认为它们通过将资源转移到政策环境更稳定的地区(如印度、东南亚),可能变得更健康。
  • 专注于网络安全和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公司,可能会因为跨国科技运营的复杂性增加而受益。

AWS上海AI研究院的解散,标志着一个中美科技合作时代的结束。它不仅仅是亚马逊的一次业务调整,更象征着全球科技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中国可能会更加坚定地走科技自主的道路,而西方公司则需要在风险规避和把握市场机会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正从合作共赢转向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新阶段。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