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上最大芯片制造投:TI 600亿砸向7座晶圆厂

美国史上最大芯片制造投:TI 600亿砸向7座晶圆厂

德州仪器(TI)近日宣布的600亿美元美国本土扩产计划,标志着全球半导体产业“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升级,也是美国重构供应链战略的关键落子。作为模拟与嵌入式处理芯片领域的龙头,德州仪器此次投资将集中于得克萨斯州和犹他州的3个制造基地、共7座300毫米晶圆厂,目标直指“低成本、大规模”的基础芯片产能建设。这一布局背后,既有产业内生逻辑,也深刻反映了地缘政治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

从技术定位看,德州仪器避开了台积电、英特尔等企业追逐的先进制程赛道,转而强化其传统优势领域——模拟芯片和嵌入式处理芯片。这类芯片虽技术相对成熟,但广泛应用于汽车、消费电子、医疗设备及航天领域,承担物理信号与电子信号转换的核心功能,是电子系统的“基础神经元”。当前全球智能化浪潮下,这类芯片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而德州仪器凭借超60%的毛利率(虽近年因价格战略有下滑)和庞大客户群(苹果、福特、SpaceX等),亟需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其新建的300毫米晶圆厂相较旧有200毫米产线,可提升约90%的芯片产出量,单位成本降低40%以上,这对抵御中国模拟芯片厂商的崛起至关重要。

政策驱动是此次扩产的核心外因。在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527亿美元补贴激励下,德州仪器此前已获得16.1亿美元政府资金支持,此次600亿美元投资计划进一步绑定税收优惠条款。美国政府将基础半导体视为“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明确表态支持德州仪器提升本土产能,以保障日常电子产品芯片的自主可控。这种政策导向引发连锁效应:台积电追加千亿投资扩建亚利桑那工厂,美光将美国投资总额增至2000亿美元,格芯也投入160亿美元扩产——美国正以政策杠杆撬动万亿级私有资本回流本土制造业。

然而,巨额投资背后暗藏隐忧。一方面,德州仪器的高资本支出(2023年曾因价格战致毛利率从68.8%降至56.8%)引发投资者对短期回报的担忧。公司虽承诺此轮支出属“短期高峰”,完成后将恢复股东现金回馈,但7座晶圆厂的投产周期与市场需求匹配仍存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政治驱动的产业转移面临效率挑战。参考台积电美国工厂的延期困境,美国本土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产业链配套不足等问题,可能削弱德州仪器的成本控制目标。而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加速突破(如14纳米良率超83%),正在侵蚀德州仪器的传统市场壁垒。

德州仪器的扩产既是企业技术卡位与规模效应的战略选择,也是美国重塑半导体霸权的重要拼图。其成败将深刻影响全球基础芯片的供给格局——若成功实现“低成本、高可靠”产能目标,或进一步垄断模拟芯片市场;反之,则可能因资本效率失衡而丧失竞争优势。这场豪赌的终局,将取决于技术红利、政策红利与市场红利的三角平衡。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