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一则表态,将特朗普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强硬干预推向台前 —— 若英特尔想继续获取《芯片与科学法》的后续资金支持,必须向政府出让 10% 股权。据美联社等权威媒体披露,卢特尼克正与财政部长贝森特联手推进这一 “股权理念”,相关计划已延伸至美光、三星、台积电等多家先进半导体企业,一场由政府主导的 “芯片企业持股” 行动正悄然酝酿。
熟悉美国产业政策脉络的观察者不难发现,这种试图将先进半导体企业 “国有化” 的举动,绝非特朗普政府的临时起意,而是其多重战略盘算的集中体现。从产业层面看,美国政府对当前半导体制造业回流进程的 “慢节奏” 早已不满:作为《芯片与科学法》的核心受益方,英特尔不仅俄亥俄州芯片工厂建设屡次延期,企业自身更是深陷经营亏损泥潭,不得不通过大幅削减成本维持运转。在特朗普政府眼中,单纯的资金补贴已难达预期,唯有通过直接持股实现 “政府深度介入”,才能迫使英特尔等头部企业在产能提升、产业生态创新上承担更多责任,确保美国在芯片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不被动摇。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政府始终将 “国家安全” 作为干预产业的 “万能借口”。白宫方面高调宣称,收购英特尔 10% 股权是 “前所未有的创新构想”,能 “优先保障美国国内芯片需求,维护国家安全”。但明眼人都清楚,美国真正的意图,是借 “国家安全” 之名夯实对华科技竞争的根基 —— 先进半导体产业是决定未来科技话语权的核心领域,特朗普政府试图以国家力量整合资源,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通过直接掌控头部企业,抢占全球科技战略制高点,为后续对华 “卡脖子” 预留操作空间。
此外,美国当前严峻的财政与债务形势,也让这场 “股权索要” 带上了明显的 “创收” 色彩。尽管特朗普政府此前通过对华发起关税战、实施经济霸凌等手段试图增加收入,但有限的关税所得对于缓解巨额债务压力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多次抨击拜登政府对半导体企业的补贴 “过于慷慨”,要求政府资金必须 “花得值”—— 所谓 “值”,便是让获得补贴的重点企业 “雁过拔毛”,交出部分股权。要知道,先进半导体是下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一旦政府成为企业股东,便能从企业未来的发展红利与市值增长中持续获利,为拮据的财政开辟新的 “财源”。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这种向企业 “敲竹杠” 的做法早有先例。此前,其要求英伟达以在华销售收入的 15% 作为 “佣金” 换取出口许可,仅此一项便为美国政府带来每年数十亿美元的额外收入。如今将 “佣金模式” 升级为 “股权模式”,不过是其商人思维在施政中的延续,本质上仍是以权力为依托,对企业利益进行强制分割。
从长远来看,这场 “资金换股权” 的闹剧,或将给美国自身及全球产业格局带来双重冲击。对美国国内而言,此举意味着其可能彻底抛弃共和党传统的 “小政府” 理念,开启 “国家成为企业最大股东” 的新模式。过去数月,特朗普政府已对半导体企业采取过强迫产业回流、威胁取消补贴、敦促解雇高管、对境外芯片加征关税等一系列 “非市场手段”,若此次成功收购英特尔 10% 股权,政府将成为该企业最大股东,特朗普本人也将实质掌控美国先进半导体行业的决策方向。这与其自称的 “里根经济学信徒” 身份形成鲜明反差 —— 要知道,里根经济学的核心是 “政府不干预经济、尊重市场规律”,而如今特朗普政府的强势介入,无疑彻底撕下了美国标榜 “自由市场”“公平竞争” 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对全球产业而言,美国政府争当 “大股东” 的行为,极可能引发危险的 “破窗效应”,将全球半导体产业拖入无序竞争的泥潭。长期以来,全球经贸规则允许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扶持政策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是产业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作为全球最大发达国家,美国如今却执意对半导体企业 “国有化”,其背后是对自身科技优势松动的焦虑 —— 此举并非为了推动产业均衡发展,而是为了维持科技领先代差,继续凭借 “卡脖子” 能力实施科技霸凌与产业盘剥,本质上是经济霸权主义的赤裸体现。这种做法势必引发全球各国警惕,各国或将被迫加大科技与产业自主投入,进一步依赖 “国家干预” 维护自身产业安全,而历经多年构建的国际自由经济体系与产业有序竞争环境,也将因此遭受难以挽回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