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热潮涌动,上市公司加码研发抢抓机遇

全球半导体热潮涌动,上市公司加码研发抢抓机遇

近期,全球半导体产业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最新出炉的报告,2024年8月份,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了531亿美元,与前一年同期相比激增20.6%,同时环比也增长了3.5%。这一销售数据已经连续五个月保持增长态势,并在8月份刷新了历史记录。这一连串的积极数据不仅彰显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强劲复苏,也预示着半导体行业正迎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

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全面回暖的背景下,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展现出了非凡的竞争力。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的数据,从2024年年初至8月份,中国的集成电路产量已经高达2845亿块,同比增长了26.6%。这一增速不仅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他指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强劲复苏主要得益于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显著回升。特别是在中国,广阔的消费电子市场和汽车电子市场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朱克力表示:“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半导体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动力。”

全球半导体热潮涌动,上市公司加码研发抢抓机遇

从地区分布来看,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复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根据SIA的报告,8月份美洲地区的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3.9%,增速位居全球之首。而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也实现了19.2%的同比增长,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相比之下,日本市场同比增长了2.0%,而欧洲市场则出现了9.0%的同比下滑。智帆海岸机构首席顾问、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洲半导体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该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半导体市场之一,其销售额的稳定增长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复苏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细分领域方面,半导体产业也呈现出较高的景气度。国信证券的研报指出,具有竞争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半导体垂直整合型公司以及稼动率回升的集成电路制造和封测企业有望在这一轮复苏中受益最多。这些企业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研发能力,还具备灵活的市场应对策略和高效的运营管理。

此外,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的预计也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据SEMI预测,2025年至2027年全球300mm晶圆厂设备支出将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其中,中国的投资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这一预测不仅表明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强大实力,也预示着中国半导体设备赛道的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

面对这一难得的机遇,中国的半导体企业纷纷加大了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力度。Wind数据显示,A股半导体板块的101家上市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研发支出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高达31.65%。其中,寒武纪、龙芯中科、裕太微、慧智微等公司的研发支出占比更是超过了50%。这些企业的高研发投入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为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产业升级方面,一些半导体上市公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存储芯片企业佰维存储就全力推进了“研发封测一体化2.0”战略。该战略不仅聚焦于主流存储器的研发与封测,还将目光放在了更高端的先进封测技术上。佰维存储董事长孙成思在第三届GMIF2024创新峰会上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除了加大研发投入和推动产业升级外,一些半导体上市公司还在周期上行阶段积极改善存货水平,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例如,模拟芯片企业希荻微就通过优化存货管理,降低了存货净额占比,同时发布了多款新产品,提升了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通过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来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0)

猜你喜欢

  • 头条精选

    境外生产芯片可能故意留“后门”!国安部公开曝光

    在如今高度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不仅关乎着个人隐私、企业秘密,甚至影响着国家安全。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设计或恶意植入的技术后门,可能成为失泄密的导火索。

    看不见的“电子间谍”和“定时炸弹”

    技术后门通常指绕过正常的安全检查机制,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方法。技术后门的设计初衷是方便开发者进行调试和修改漏洞,但如果未及时删除,被恶意攻击者利用,就会变成安全风险,可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访问系统、获取敏感信息。

    ——恶意自带:设备里的“内鬼”。一些境外生产的芯片、智能设备或者软件可能在设计制造阶段就被故意预埋了“后门”,厂商可以通过特定信号对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如自动开启摄像头、麦克风,或命令后台自动收集指定数据并回传。

    ——后期破解:黑暗中的“眼睛”。个别厂家为方便后期维修维护,出厂时设置了允许远程访问的“后门”。这本是售后服务功能,但如果管理不善或被第三方恶意破解,这个“后门”就会在黑暗角落窥视窃取敏感信息数据。

    ——暗中植入:供应链中“投毒”。个别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软件更新渠道、污染开源代码库或在供应链环节篡改代码等方式,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植入“后门”,同样可以达到非法操控设备、窃取秘密的目的。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智能设备、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更事关国家安全。广大人民群众务必擦亮双眼、提高警惕,持续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防范抵御隐藏在暗处的“技术后门”窃密。重点涉密岗位可通过采用自主可控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避免境外软硬件后门风险。还可通过加强技术防护措施,如制定补丁策略、定期进行操作系统更新、定期检查设备日志、监控异常流量等方式,降低潜在技术后门安全风险。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公民和组织应当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做好针对网络间谍的安全防范和调查处置工作,如发现可疑行为,请及时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32度域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business@sentgon.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lin@sentgon.com
    👍喜欢有价值的内容,就在 32度域 扎堆
    2025年7月21日
    031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