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具身智能,我是有一些猜想的,至于对不对,见仁见智吧!
过去的五个月里,整个中国机器人行业吸引到的投资金额,已经像坐火箭一样冲到了232亿元人民币!这个惊人的数字,甚至比整个2024年全年大家投入的钱(209亿)还要多。
整个圈子都已经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抢钱”热潮。
这股热潮的核心,聚焦在“具身智能”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说白了就是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更能像人一样理解和适应真实世界的前沿领域。
过去,像美团、字节跳动、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下场投资机器人,大家还觉得挺正常。
但今年有个特别扎眼的新变化:连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制造业“巨无霸”也大手笔杀了进来!
全球各国政府、科技巨头、产业链龙头、科研机构和资本都纷纷重金押注,一场围绕机器人的全球竞赛已经白热化,中国凭借强大的制造基础和科研实力,成为了这场竞赛中举足轻重的选手。
有意思的是,虽然投资机构们抢着送钱,给出的投资额往往超出创业者的预期,但很多机器人公司的老板们心里却有点“委屈”,他们普遍觉得,自己公司的“身价”(估值)被市场给看低了。而这,正是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目前所处的特殊阶段,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看到这个领域未来可能达到的“万亿”超级大市场,那眼下这场资本的狂欢与纠结,也许仅仅是大时代开启前,浪潮冲刷、筛选真金的第一波序曲。
1.“战略焦虑”驱动资本入局
战略焦虑,是每一个企业家,乃至小小的创业者,都是会有的。
比如像宁德时代,全球电动车电池的龙头老大,或者像比亚迪,电动车和电池好像都玩得转。表面上看,日子很滋润。但夜深人静,或者开战略会议的时候,战略焦虑同样会缠上掌舵者:我这好日子能一直过下去吗?下一个颠覆性的浪潮会在哪里?会不会一觉醒来,我的核心业务就被淘汰了?
这就是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制造业巨头,突然大手笔砸钱进入“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核心原因。
对他们来说,投这些还在实验室或者刚起步的机器人公司,根本不是图眼前能不能赚钱,他们看的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远。
他们焦虑的,是“生存问题”。
宁德时代最厉害的是什么?是做电池。
那它最怕什么?怕将来电池没地方用!
现在电池主要装在电动车里,但未来呢?如果“人形机器人”或者各种智能机器人大规模普及,它们每一个都是“移动的巨型充电宝”,对电池的需求量可能比现在所有电动车加起来还要恐怖。
宁德时代现在布局,就是要确保当那个“机器人大时代”真正来临时,它的电池还是首选,不会被别人抢了饭碗,甚至能开辟一个比现在电动车市场还要大的新天地。
它赌的是这个未来场景一定会爆发,必须提前占好位置。
比亚迪本身就在造车、做电池,甚至做轨道交通。它看机器人,可能更像是在打造一个“超级智能移动平台”,未来工厂里,可能需要更灵活、更智能的机器人来组装它的汽车;仓库里,需要机器人高效搬运它的零件;甚至家里,也可能需要服务型机器人。
比亚迪布局机器人,似乎更多是想把“智能”从汽车延伸到更广阔的物理世界,补全它整个“制造+出行+智能”的生态版图,让它的技术王国更加稳固。所以。它所担心的是,如果不参与这场智能革命,自己现有的优势可能会被新的“智能体”降维打击——就像当年功能机被智能手机淘汰一样。
而美团、字节跳动这些互联网大厂,它们最核心的资产是线上的用户、数据和流量。之所以要布局这个赛道,实则源于它们的焦虑:线下的真实世界怎么办?
用户最终生活在物理世界里,吃饭、购物、服务都需要线下完成,从这一方面看,似乎是谁掌握了连接线上和线下世界的那把钥匙,那谁就掌握了未来。
机器人,特别是能自主行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对它们来说就是一把向未来争取先机的“金钥匙”。
其实是可以预想的,假设将来美团的送餐小哥如果换成能自己上下楼、风雨无阻的机器人,效率会多高?成本会降多少?更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每时每刻都在收集真实世界的环境数据、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恰好是线上平台梦寐以求的!它们能帮助美团更精准地推送服务,帮助字节跳动理解更真实的用户场景。
机器人就成了它们将线上服务延伸到线下、把线下数据反馈回线上、最终形成一个线上线下完全打通的“数据闭环”和“服务闭环”的关键拼图。
2. 估值为何会有争议?
在资本入场投资这些机器人公司的时候,其实有很多对投资机构给自己公司的估值是不太满意的,多数创业团队都会认为自己的技术很牛,做出的原型机能跑能跳,和美国硅谷那几家明星公司FigureAI、PhysicalIntelligence的水平差不了太多。而且还背靠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在中国定制一个关键零件,几天就能搞定,价格还便宜;而在美国,同样的零件可能要等上几个月,贵好几倍。按理说,你公司的估值就算比不上美国同行,也不该差太远吧?
但现实是,Figure AI被捧到了近400亿美元的天价,而你的公司,在中国市场里可能只被估到几十亿人民币,差了好几个数量级。这就是多数中国创业者感到“委屈”的核心——明明技术不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凭啥我的公司就“不值钱”?
这些憋屈确实点中了要害,按这样的估值差距,不用计算,看着就不合理。但这背后,实际上不只是计算表明价值那么简单,而是隐藏着全球资本市场一套根深蒂固的“定价逻辑”差异,或者说,大家用的不是同一把“尺子”来量价值。
美国公司讲的是“颠覆未来”的超级故事,享受的是“创新圣地”的品牌溢价。
Figure AI站在硅谷这个全球科技创新的“神坛”上,它向投资人描绘的蓝图是什么?是“彻底改变人类工作方式”、“取代特斯拉工厂的工人”、“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这些故事宏大、性感、充满颠覆性想象力,天然吸引全球顶尖资本的目光。
投资人愿意为这种“可能定义未来”的宏大叙事支付巨额溢价,哪怕它现在只是一个实验室里的Demo。这就像奢侈品品牌,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梦想和身份象征,价格自然高企。
而中国公司呢?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内的部分投资人)更习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尺子来量你。他们会问:你的机器人现在卖了多少台?在哪个工厂落地了?成本多少?多久能盈利?你强大的供应链优势,能快速做出四足机器狗、物流机器人这些能在仓库里跑起来的产品,这本是好事,证明你有实干能力。但无形中也把你的价值“锚定”在了“硬件制造商”或“特定场景解决方案商”的位置上。
资本市场更倾向于用制造业或者应用科技公司的逻辑给你估值——看你当前的营收、利润(哪怕很少)、落地的可能性。至于你公司内部正在悄悄研发的那个能赋予机器人“通用智慧”的“机器人大脑”(基础大模型和决策AI),投资人虽然也听你讲,但心里可能打个问号:“这玩意儿投入巨大,周期超长,风险太高,不确定性太大,能成吗?值多少钱?”
这把“尺子”量不出你“未来智能平台”的潜力价值。
“硬件先行”的优势,反而可能成了束缚长远发展的“估值陷阱”。因为市场(尤其是资金不那么充裕的当下)只愿意为你能快速造出“躯壳”并找到应用买单,而不太愿意为那个看不见、摸不着、需要烧很多年钱的“大脑”研发买单。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公司为了拿到融资、维持估值,不得不把精力和资源更多投向能短期见效的硬件迭代和特定场景落地,而不敢或者无力在真正决定未来高度的“通用智能大脑”上做大规模、长期、冒险的投入。
大家嘴上都在讲“布局大模型”、“做具身智能底座”,但实际投入力度天差地别。这种状态是比较糟糕的,因为它可能让中国公司在未来的核心竞争中掉队。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整个私募股权行业募到的钱大幅下降了30%多,这意味着即使有些投资人觉得中国公司价值确实被低估了,应该多投基础研发,但实际上他们手里可用的“子弹”也很有限。在“干旱”的季节,投资人会更加谨慎,更倾向于把宝贵的资金投向那些风险相对较低、能在较短时间内看到商业进展的项目——比如已经能在工厂里搬箱子、在酒店里送毛巾的轮式或四足机器人(硬件落地),或者某个细分领域能快速闭环赚钱的应用(特定场景)。对于那些充满未知、可能五年十年才有大突破的“通用大脑”项目,哪怕前景再诱人,投资人也得掂量再三,不敢轻易下重注。
资金池的萎缩,客观上限死了整体估值的想象空间,也加剧了投资向“务实”的硬件端倾斜的趋势。
这种估值体系的差异和现实的融资约束,构成了中国具身智能行业狂奔路上一个实实在在的障碍。它考验着创业者的战略定力(如何在生存压力下坚持投入核心AI),也考验着投资人的远见(能否在寒冬中识别并支持真正的长期价值)。
打破这个困局,可能需要中国公司真正在“通用智能大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用硬核技术实力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世界工厂”,更是“智能革命的引领者”,从而迫使全球资本市场换一把更公平的“尺子”来衡量中国创新的价值。
这条路注定不易,但却是通往产业金字塔尖的必经之途。
3. 具身智能是泡沫?
现在具身智能这么火,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难免会有人认为又是一个资本吹起来的泡沫,等风一停就得“啪”一声破掉?就像当年的共享单车、O2O,甚至更早的互联网泡沫一样。
但现在说它是泡沫,为时尚早。
从投资理念出发,所谓泡沫,实际上是短期投资者的概念。具身智能从任何行业、或者国家发展、社会底层的逻辑上看,又何止万亿市场?在技术发展、老龄化趋势、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刚性需求下,都告知我们每个人,这个行业其实不应该关注它的短期“价格”,而是要关注它的长远“价值”。
“价格”和“价值”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真正看好这个赛道的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方向对不对?(方向正确)源头的水还在持续补充吗?(技术持续突破)它有没有在顽强地绕过那些大山,朝着海洋坚定地前进?(关键节点靠近)只要方向没错,源头活水不断,河道在艰难但持续地向前开拓,那么中间某一段的水位高低起伏,其实没那么重要。
多年前,特斯拉也好,“蔚小理”也罢,哪个没被质疑过是“大泡沫”?烧钱无数,盈利遥遥无期。但穿越了漫长而痛苦的周期后,活下来的都成了一定规模的巨头。
具身智能,可能正处在类似电动车早期那个充满质疑、却又蕴含巨大希望的阶段。
另一方面,说具身智能是一个泡沫的人,大概其格局也不算大。
具身智能或者叫“物理AI”(就是能动手动脚、在真实世界干活的AI),它未来能影响的范围,比现在火热的智能汽车或者像ChatGPT那样的大语言模型要大得多、深得多!
为什么?因为汽车主要在“路上”跑,大模型主要在“虚拟”世界里转。但具身智能机器人呢?它们的目标是走进工厂车间、潜入危险矿井、进入千家万户、服务医院养老院…凡是需要“动手”、需要“移动”、需要与物理世界打交道的地方,理论上都是它的舞台。
这个潜在的市场盘子,用“万亿”来形容可能都是保守的。再看看现在实际投进来的钱,跟当年智能汽车头部企业动不动单轮融资几十亿上百亿人民币的盛况相比,具身智能领域目前的总融资额其实还只能算“小水花”,整个行业的“水位”远没到泡沫漫溢的程度。
当然,局部地方,比如个别被疯抢的明星项目,估值可能有点“虚高”,存在过热的小水泡,但这不影响这整个行业的健康流向。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放心大胆地往里冲了呢?
肯定不是了。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比“价格泡沫”还要可怕的真实风险——“路径依赖”陷阱,或者说“战略短视”病。
这个风险不是钱太多吹起来的,而是钱怎么用、路怎么选的问题。
什么意思呢?中国有全世界羡慕的超级供应链和制造能力,这本来是巨大的优势。就像你有了一把锋利的斧头(硬件能力),能很快砍倒一棵树(做出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原型),甚至能高效地批量生产木柴(比如物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资本看到你这“斧头”使得好,砍柴又快又多(硬件落地能力强),就乐意给你钱,让你继续磨斧头、砍更多的柴(迭代硬件、拓展应用场景)。
这本身没问题,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危险在于如果创业者被这种“砍柴”的短期成功和资本压力所“绑架”,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磨斧头、找新林子砍柴上,而忘记了或者无力去研发那台能自动规划森林、精准识别树木、高效统筹伐木的“智能伐木系统”(通用AI大脑),那问题就大了!
这就是“路径依赖”——你习惯了、也擅长了用“斧头”解决问题,就越来越依赖它,越来越不敢或不能去投入那个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巨大的“智能系统”。
因此,对于具身智能行业,与其争论是不是“泡沫”,不如把目光聚焦在创业者是否在“砍柴”(做硬件和应用)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投入研发“智能伐木系统”(通用AI)?投资人是否具备足够的耐心和远见,愿意支持那些敢于挑战“大脑”难关的长跑者?
只有跨越了“路径依赖”这座隐形大山,中国具身智能才能真正驶向那片属于“智能体”的星辰大海,而不是在一片砍柴的喧嚣中,错失了定义未来的机遇。
4. 对具身智能,我有相关猜想
未来的机器人世界,按照我的认知,大概并不会变成像变形金刚电影里那样,由擎天柱、威震天那种生态形势;也不会是千篇一律、长得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排着队干活。
假使变成这样,实在是太单调了,也不符合现实需求。
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更可能像我们现在的智能手机或者智能汽车产业,是一个庞大、复杂、环环相扣、各司其职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不同类型的玩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共同构建起一个能思考、会行动的智能物理世界。
这个生态系统会像一座分工明确的“机器人城市”:
有“城市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构建者(操作系统/大脑层),就像手机离不开安卓或iOS系统,自动驾驶离不开强大的芯片和算法平台一样,未来的机器人需要一套能理解世界、自主决策、协调行动的“灵魂”和“神经系统”。会有少数几家技术实力超强的公司(可能是现在的AI巨头演化而来,也可能是从零崛起的黑马),专注于打造通用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和强大的“具身智能大模型”。
它们提供的是最底层的智慧能力——让机器人能看懂环境、听懂指令、规划动作、学习新技能。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这座“机器人城市”的规划局和中央处理器,设定规则,提供基础智能。
谁能占据这个生态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定义机器人未来的话语权和最大价值份额。这将是竞争最激烈、门槛最高的领域,需要天文数字的投入和顶尖人才,但回报也可能是最丰厚的。
也有“身体”的塑造者与场景专家(本体/硬件层),涌现出许多专注于设计和制造机器人“本体”的公司,就像汽车产业的主机厂(丰田、大众、比亚迪)。它们会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打造形态各异、功能专精的机器人:工厂里需要力大无穷、精准可靠的机械臂或轮式搬运工、家里可能需要灵巧温柔、能端茶倒水的服务型机器人、医院可能需要能辅助手术或运送药品的精密机器、探险或救灾现场可能需要能翻山越岭的四足机器人……
这些“本体制造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深刻理解特定场景的需求,并利用强大的工程化和供应链能力,造出最合适、最可靠、成本最优的“身体”。
我估摸着,最终全球范围内做这种“身体”集成的公司(类似主机厂),可能会收敛到一二十家的规模。它们不会像手机行业只剩下几个巨头那么少(因为需求更分散),但也不会像现在造车新势力那么多(因为门槛也很高)。中国公司在这一层有巨大的机会,凭借无与伦比的供应链优势和制造业积淀,完全有可能在物流、清洁、工业等特定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身体专家”。
有“关节”与“感官”的精密供应商(关键零部件/执行器层),就好比再好的身体,也需要精密的“关节”来灵活运动,需要敏锐的“感官”(传感器)来感知世界。
这将是“隐形冠军”的摇篮,会有一批技术深厚的公司,专注于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核心“器官”——比如能像人手一样灵活抓握的“灵巧手”、能提供强大力量和精准控制的“关节模组”(电机、减速器等)、能高精度感知距离、压力、图像的各类传感器。这些部件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高级雷达一样,技术壁垒极高,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和可靠性。
也有“技能包”与“服务商”(应用/服务层),这时大概就会涌现出大量的公司和开发者,基于前面的平台和硬件,开发具体的应用软件、技能包或者提供机器人租赁、运维、管理服务。比如,专门开发仓库盘点程序的软件公司,提供医院机器人消毒服务的运营商,或者为家庭机器人定制个性化陪伴功能的小团队。这一层将非常活跃和多样化,是创新和创业的沃土。
那么,中国玩家在这个庞大的未来生态里,路该怎么走?机会在哪里?
第一种,做深做透“身体专家”(利用制造与供应链优势)。
这是最现实也最具优势的路径。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高效的供应链,是快速打造各种形态、适应各种场景机器人“身体”的基石。专注于在工业物流、商业清洁、医疗辅助等几个核心领域,把硬件做到极致——更可靠、更便宜、更能满足客户需求,就有极大机会成为全球这个细分领域的“本体王者”。这是立足之本,也是当前资本和市场更“看得懂”的价值。
第二种,破釜沉舟冲击“城市大脑”(争夺生态核心地位)。
这是最难、最冒险,但也可能是回报最高的路径。必须要有少数几家有雄心、有魄力、能募集到巨额资本、吸引到顶尖AI人才的公司,不计短期得失,破釜沉舟地投入通用“机器人大脑”和操作系统的研发。这就像攀登科技珠峰,投入巨大,周期漫长,失败风险极高。但如果成功,就能站在整个生态的顶端,定义未来标准,其估值才能真正对标甚至超越美国的FigureAI。这需要创业者有超强定力,投资人有无与伦比的远见和耐心。能否成功,将决定中国在具身智能时代是规则的跟随者还是制定者。
第三种,精耕细作成为“器官大师”(打造隐形冠军)。
如果觉得做“大脑”太难,做“身体”竞争太激烈,那么专注于某个核心“器官”的突破,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供应商,是一条“小而美”但极其稳健的道路。比如,研发出性能超越对手、成本更低的高扭矩密度电机;或者做出能媲美人手灵巧度和触觉的机器人手;或者开发出更精准、更便宜的3D视觉传感器。在这些核心零部件领域做到世界第一,成为机器人界的“博世”或“高通”,同样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和尊重,是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然啦,选择肯定不是一成不变或者固守一隅,而是在“收敛”中保持“多元”。在“收敛”的平台之上(无论是“大脑”还是主流“身体”平台),针对海量长尾需求的应用场景(应用/服务层)和高度专业化的核心部件(零部件层),持续保持高度的多样性和活力,才有可能爆发出更高更强的竞争力,就像手机品牌虽然集中,但手机上的APP和配件却无比丰富一样。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看清自身优势,明确战略定位,不盲目跟风,在“制造优势”的坚实基础上,勇敢地向“智慧核心”和“精密核心”发起冲击,或许如此才能在未来的“机器人星球”上,占据真正有价值的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网络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